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科普阅读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君兰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物理试题

阅读《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回答问题: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按照各个节气所反映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天文类、气候特征类和物候现象类。

按天文类是如何划分的呢?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如图甲所示,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角为90°,辐射强度最大。如图丙所示,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达到赤道和北回归线时,分别是春分和夏至;由北向南达到赤道和南回归线时,分别是秋分和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是按天文类划分的,表示每个季节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情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水蒸气的液化、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人们可以根据物候现象从事相应的农业活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
(2)、“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
(3)、下列节气的命名与物态变化无关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夏至 B、白露 C、大雪 D、霜降
(4)、根据文章,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应是气温逐渐。(填“升高”或“降低”);
(5)、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水蒸气的液化、凝固现象 B、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C、谷雨节气是按照物候现象进行分类的 D、从白露、寒露到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气温依次升高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point)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 ,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blank#}1{#/blank#}(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blank#}2{#/blank#}(选填“升高”、“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液氮{#blank#}3{#/blank#}(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lank#}4{#/blank#}。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