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盐仓24秋 九年级语文 素养综合训练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②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①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②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③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④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3)、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会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纪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来,用行走和城市进行一场深度互动吧!如今,Citywalk(城市漫步)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某社交平台的用户已经walk出了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有考据称,Citywalk发源于英国伦敦,意指几个人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以徒步的方式,围绕城市街道游览旅游路线,再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方面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你可以挖掘文化,徜徉在弯弯绕绕的胡同里,古色古香的老北京风貌随即铺陈展开;可以品味风貌,漫步在上海“梧桐区”,花园洋房、文艺小店,申城文化风韵让人流连;可以纵享悠闲,“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过“玉林路”“小酒馆”“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从图1可以看出,如今在年轻人中流行的Citywak与老一辈的生活习惯“遛弯儿”还是有所不同:“遛弯儿”往往是更日常休闲的散步,没有特别的探索目的;而Citywalk____。毫无疑问,这种行走中的深度互动,让人们对城市有了崭新的认识。

【材料二】

世界上大部分城市诞生之初都是步行可到达所有角落的尺寸。例如长沙城,直至民国时期,从北到南不过4公里,东西距离才1.5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超级都市。而Citywalk恰恰就是以步行方式为主,将车辆交通减少到最低限度,将空间重点放在行人活动和社区互动上。不难看出,Citwwalk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Citywalk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活动方式,可以减少汽车使用,降低碳排放,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环保意识与年轻人的价值观相契合,吸引他们选择Citywalk作为旅行方式。另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和身体状况。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既有趣又能保持身体健康的活动。Citwwalk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城市中步行,享受户外空气,并进行心肺锻炼。总而言之,Citywalk这种新颖的旅行方式,正是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完美实践。

【材料三】

Citywalk是文旅融合升级的体现,让年轻人拥有了更多跨界联动的新玩法。例如,位于广州市、深圳市热门商圈的12家冰品店合作推出“Citywalk吃冰路线”,吸引年轻人前往品尝各种创意冰品,一边逛吃,一边拍照打卡,还可以到指定门店参与扭蛋抽奖等活动,将城市漫步与美食探店活动相结合。再如某手机品牌商发布的“九城漫游计划”,参与者需要用手机拍下城市的美丽瞬间,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即可获得具有相应城市特色的马克杯和勋章等限量版礼品。此外,北京、山东、扬州等地已经推出了若干不同主题的Citwwalk研学游,上海专门开设了公交巴士组成的Citywalk路线。对整个行业而言,未来应该做更多的业态延伸,如与当地的文艺机构、社区商户、博物馆等进行跨界合作,或者与更多的城市联动,推出更多的新玩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班级开展“魅力广州·幸福广州”主题学习活动,小铁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小小“任嚣城”变为国家中心城市

    把古时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置于今天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来看,狭小得不值一提,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

    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尉任嚣在此筑城,位置在现仓边路、越华路、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这弹丸之地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6年后,赵佗立南越国,兴建南越国宫署。此后两千多年间,历代官衙、署衙都建于此,这在世界城市史极为罕见。

    宋代修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史称“宋三城”,珠江沿岸形成了沿江商业区,明代永嘉朱亮祖扩广州城,并在越秀山上修筑了镇海楼。清代中叶以后,当时的珠江百舸争流,江畔西式建筑林立。

 1921年,广州在中国首度设市。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天,古老的白云山、越秀山层峦叠翠,与珠江新域的现代高楼遥相呼应,在这山水环抱的诗意生态里,无数弄潮儿汇聚于此。

(摘编白《云山珠水广州城,循图溯源两千载》)

材料二:

    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882.7万,户籍人口1056.6万,也就是说,每两个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新广州人”,其中又有近半数来自广东省外。广州已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感”或许是市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它往往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新移民”在这座城市不仅能找到发展的机会,更能得到接纳和尊重。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超大城市认同感调查报告》,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七大城市中广州接纳度排名第一。这座城市以人为本的气度和敢为人先的劲头从来不曾褪淡。2023年福布斯中国发布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排行榜,紧随北京、上海,较去年排名上升一位。强大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接全球的枢纽网络、开放包容的商住环境,正是这样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性格,积淀出这座城近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和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厚重底蕴。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三: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69.84亿元,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经济运行简况(部分)

统计项目外贸进出口总值金融业实现增长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外贸出口总值外贸进口总值
数值(亿元)4863.53290.12134.708237.54392.67%
同比增长18.5%-5.7%7.7%6.4%4.4%

(摘编自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广州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加速复苏态势,各大商圈人流显著提升——10月1日至6日,天河路商圈、北京路、长隆万博等多个重点商圈的客流量均同比增长超10%,甚至有商圈客流同比增速达26.9%, 再展“流量之城”的实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流量密码依旧引人注目。

(摘编自《3万亿之城广州再造流量密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主要短视频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在庞大的内容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深受广大网友喜爱。据统计,近一年时间,仅在一家平台上就有将近1500万网友分享自己的传统文化体验,漆扇、簪花、马面裙打卡视频分别实现318倍、55倍、15倍增长,购买非遗相关产品用户数增长328%。

    从创作源头看,短视频吸纳了更广泛的创作者。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各自领域持续深耕,看待传统文化视角独特,呈现内容更有深度、更加新颖。遂溪醒狮和狮头彩扎传承人记录舞狮日常,分享狮头彩扎制作技艺;语文老师将课堂内容以切条方式呈现,生动有趣、文采斐然;美食博主参照古籍中的食谱,展示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短视频将个体的经验、知识、技能挖掘出来,充分展现了人们的智慧、才华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摘编自任飞帆《传统文化的青春面孔》)

材料二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一些运动员在赛后采访时透露了自⑤:旅游心愿单,引得各地文旅短视频账号发布相关内容,掀起一波旅游宣传热潮。

    当下,“跟着短视频去旅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透过小小的手机屏幕,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壮美河山,感受辽阔大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与相隔万里的网友分享旅行见闻。短视频赋能文旅,不仅作为高效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游客,更作为一种变革力量深度介入文旅全领域,开辟广阔新赛道,书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更多可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文旅繁荣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在这条新赛道上,旅游景观以多维形态全新呈现,目观、身临、神游交融互通。作为新兴媒介,短视频具有强大的再现能力,在呈现景观的同时也创造着景观。无论城市、乡村,还是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一旦进入短视频,便意味着一次形象重构。

(摘编自胡一峰《提升在场感丰富新场景》)

材料三

    微短剧之所以受欢迎,离不开顺应媒介变革迭代的艺术表达。当前,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微短剧在短视频的基础上结构故事,体量小、节奏快、情节密、反转多,更适配碎片化的观看时间。同时,在微短剧发展初期,大多数作品是用户自行生产。互联网的低门槛创作,点燃了大众记录人生百味、抒发真情实感的热情。此外,微短剧制作周期短、置景成本低、拍摄成本少、变现机会多。这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进而有利于涌现创意、提升内容丰富性。

    也应看到,微短剧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为快速投放而粗制滥造、为博眼球而格调低下,这必将对健康的创作生态和商业循环造成伤害。作为拥有广泛受众的新型文化产品,微短剧不能走粗放发展的歧途,应该在吸引流量的同时更注重质量。

 (摘编自任飞帆《微短剧如何“短而精”》)

材料四

    网络微短剧如何规范发展,业已成为当前网络视听行业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规范网络微短剧发展,让网络微短剧的大流量转为正能量?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积极搭建起微短剧创作生产全链条管理框架,要求网络微短剧叙事上要“微言大义”、管理上要“防微杜渐”。自2024年6月1日开始,网络视听平台、小程序等播出或引流推送的所有微短剧均需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者平台相应的上线备案号。与此同时,多地政府推出扶持政策,鼓励网络微短剧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心、与创新同行,积极推动网络微短剧从野蛮生长的1.0阶段,转型为主流化、精品化的2.0阶段。

(摘编自范志忠《网络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光影视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