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为梦想拼尽全力

骊尘

①从小到大我裁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 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 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

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理怨:我的 运气怎么这么差?A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

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妄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

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苞茏,一片繁盛。

⑤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长了,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闰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 ”

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

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

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B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攻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 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贪心悦目。

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顽逐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

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

(选自《文苑·破茧成蝶》有删改)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茂慕之情。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贯析。

A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⑰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

B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

(4)、第⑤段中“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都准时跟我打招呼”这一情节能否删去? 为什么? 请说说理由。
(5)、文章最后一段说“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几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 , 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惊蛰抱蚕子
                                                                                         李彦荣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活,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阆中古城得名天下,多与三国时期英豪张飞有关。 世人只道张飞勇猛彪(hàn),鲜有人知晓他舞弄丈八蛇矛之余写得一手好书法,善工笔描画。其治守阆中七年,教民以稻米、蚕桑之术,农工并举,发展生产,使得阆中古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至今古城内的张飞庙仍然香火旺盛,拜(yè)者络绎不绝。

俯(kàn)古城,青瓦层叠,在历史的风雨中渐成灰褐色。其间有方寸院落夹杂,少许银杏、黄葛古树孑然而立,迎风摇(yè),沙沙之声仿佛时光的鼻息。中天楼附近街巷热闹非凡,低矮的屋檐下,招牌旌旗猎猎,民族服饰、地方饮食,一应齐备。大街上,游人往来接踵,舒缓的脚步把脚下大块的条形石踩出了唐宋的光彩。在古巷中游走,看各色人等穿(suō),听店家拉着长调的吆喝,还有播放器传来的流行音乐,仿佛置身于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在阆中古城,百物称奇,见得最多的则是保宁醋。保宁醋是四川省阆中市保宁镇的特产,是中国四大名醋。保宁醋色泽棕红,酸香浓郁,入口柔和,为川菜点睛之味。保宁醋的好,得益于阆中古城的山水气质。制醋的药曲用山中六十多种中药制成,所用之水为嘉陵江中游的冬水。入冬的嘉陵江中段,碧绿(chéng)澈,清冷袭人,取江中清水过滤后酿醋,香味浓郁,酸中带甜,久存不腐。如今,阆中古城城南临江处多有醋房旧址遗存。

(选自《四川阆中:醋香沉醉的阆中古城》,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记住你的名字

①刚走进车棚,又听见高处纸箱里的那只野猫发出一阵低吼,充满了敌意。它盘踞在此很久了,我很担心哪天它会突然从高处跳下来抓伤女儿皮皮。

②进屋后,我和我妈说到此事,皮皮从书房里探出头来:“妈,召开家庭会议吧!”

③皮皮、我、我妈围坐拢来,“我先说。很简单,这事是外婆的囤积癖造成的,纸箱一个又一个,摞得高高的,猫当然会来做窝。想解决的话,扔了箱子就行。”皮皮抢先发言。

④我却有些犹豫:“天冷了,大猫挺可怜,但我又没法让它有产权意识,明白这车棚是我们家买的。”

⑤皮皮望着我:“要么它流落街头,要么你承受恐惧,只能二选一”

⑥我妈和皮皮商量:这样吧,我们把箱子开口换个方向,背面对车棚内部,开口对通风口,上层空间归它,下方归我们。你觉得可以吗?

①皮皮对外婆竖起大拇指:“圆满解决,散会。”

⑧我们的家庭氛围一向如此。我妈看着皮皮的背影,眼里满是欣赏,对我说:“你看这丫头忙的,哈事都要管一管象极了你。十几岁的时候,你也很有主见,所以妈妈就事事和你商量。”是的,我妈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她本能地懂得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哪怕是对孩子。

⑨对孩子的角色设定,是能起到鼓励或打击作用的:你把孩子当大人,在这种角色的积极暗示下,她就会越来越成熟;你把孩子低矮化、幼稚化,总是以经验垫高的智力优超感去不倦教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强势管控,孩子的自我,就会被不断地侵蚀、瓦解,最后被彻底推毁。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死掉根系的树一样……这世界上有种怕的隐形伤害,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⑩专为家长所用的“教育”这个词,实在是有点自恃,多时候大人是比不上孩子的。皮皮小时候去爷爷家玩,大人们放着电视聊着天。过了好久,叔叔才发现电视里播放的是大人们看的新闻节目,于是赶紧让皮皮调台看动画片。拿遥控器,她做的第一件事是降音,怕打扰大人聊天。在她使用平板电脑时,她也是马上戴耳机,免得噪音扰人……这类事太微末了,也太多了。但细想起来,我总会微微地感动。

⑪有段时间,皮皮和老师、同学的相处陷入了困境,很痛苦。很久以后,她才无意中提起,我心痛不已,问她怎么不早告诉我。她却说:“我不想你难过。你又能怎么办?无非多个伤心的人而已,没必要,我自己能处理……”那么小的孩子,一点点消化掉伤心,控制着情绪不流露,慢慢想出办法改善处境,单枪匹马地应对着这个世界给地的“痛”。念及这些,我又心,又饮佩。

⑫随着她的“自我”日发育成熟,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我和皮皮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平等地相爱,而不是一个主人在照顾软萌的小宠物,也不是一个智者在完成他的教学作品,更不是一个“狱警”在监管“因犯”,大家开心地做着朋友。

⑬⑯皮皮曾对我描述参加长跑时的感受:“跑得快的人聚在一个方队,慢的是另外一个方队,我落在中间。身边无人,虽然感到有些孤单,但是远离方队的裹扶,却获得了一份自在,可以尽情地思考。能独立思考,心里非常快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我懂,我当然懂!我突然为她的成长深深地感动,仿佛大洋深处独自穿行的鲸鱼,突然发现;那冰冷触肤又无比清旷的咸味空气啊,另外一个生命,也呼吸到了,明白了。

⑭我希望她成为眉目清晰的一个人,而不是个体面目模糊的一类人;从小被外部环境压制成型,个人思考溶解在群体意识中,流水线批量生产,挤名校、名企,奔向成功人士,最后连找的伴侣都是统一的类型——在差不多的条件范围内,这个人也可以是别人,只要吻合供求平衡点就行。

⑮人,应该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个有自己名字的人,

⑯爱,也是这一个人去爱另外一个人。作为她的朋友,我能够做的,不过就是反复提醒记住你的名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