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陈涉世家》,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宜驾顾之(前往 ) B、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 C、猖蹶(因此) D、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南阳               贤才人远矣 B、先帝不臣卑鄙               伤先帝之明 C、智术浅短          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D、凡三往,见                 去后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文: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C、孤不度德量力。译文:我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人。 D、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将怎么对我算计呢?
(4)、下列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一项是(    )
A、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说明有才能的人往往自傲自信,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B、(甲)(乙)两文都写了三顾茅庐,但侧重点不同,(甲)文是史书,只是一笔带过表示先主对诸葛亮的器重;而(乙)文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是诸葛亮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与对汉室的忠心。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乙)文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天下计”,(甲)文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甲)文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所指就是(乙)文叙述的三顾茅庐这件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 , 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 , 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贸易:做生意。②莽:芦苇丛。③悼:难过。④贾(gǔ):商人。⑤趁之:追它。⑥易:换。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扶风:地名,在今陕西省。②忭:高兴,快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