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历史学家阎步克先生说:“中国历史就是秦始皇和孔夫子的历史,前者奠定中国制度的基石,后者奠定中国文化的主调”。

【人物扫描】

孔子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系统的伦理学说,开创了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主张,开创了私人办学的新风,概括和总结出了一套教育经验、教学方法和求知方法,编纂《六经》,留下了言行录《论语》,为发展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和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及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思想“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复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之地则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国之地主要接受……的学术。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反映当时思想学术领域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有何意义?

【制度开创】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举一反三

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

并说明这一时期在同一问题上出现各种不同主张的原因?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武帝遣使西域的根本目的。并说明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一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