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多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中国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表示: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一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材料二:

这疫情期问,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近发放口罩:在武汉,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材料三:

5G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子这个变化,大多行业都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在5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产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B、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来之不易,通信网络先后经历“1G空白、2G限随、3G突破、4G并跑”等不同发展阶段。 C、基于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 D、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在5G的带助下,教育将会越过“距离”的鸿沟。
(2)、请你为“材料二”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请概括出5G将给一些行业带来哪些变化?你觉得5G还能运用在什么领域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正非的传播课

原创:邹振东厦大邹振东5月21日

▲本文共150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任正非今天接受记者采访,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称521是任正非日。这次访谈,让世界见证了华为不再只是中国的卓越企业,而是世界级的领袖企业。作为一名传播学者,我不能从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等领域解读他的谈话,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我的思考。

    任正非的访谈,其实是给中国与世界上了一堂传播课——不仅传达出政治胸襟与商业智慧,而且表现出极高的传播水平。

    无论是特朗普的美国利益第一,还是中国网民的“奉陪到底”,爱国,都是这场舆论战的制高点。在这个时节,在中国舆论场,一切对中国产品的冷嘲热讽都不招待见;一切遭受打压或忍辱负重或奋起抗争的企业,都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这非常好理解。

    舆论战最重要的,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舆论战的功能,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分化敌人与孤立敌人。口水是打不垮敌人的,可以直接打垮敌人的东西,在军事上是武器,在经济上是产品。把敌人扩大化,就是帮助敌人扩大力量。

    所以,任正非很清楚:“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任正非甚至高调感谢美国公司,宣称美国企业和华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样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这就是最大化地孤立敌人与争取朋友。

    苹果、谷歌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公司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民更不是我们的敌人。正如日系车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企业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及其鼓吹复活者,才是我们的敌人。

    任正非坦承自己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发挥了意见领袖卓越的引导作用。没有人会怀疑任正非的爱国主义,换了别人,可能就不敢这样说,或者说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好的意见领袖的一句话,有时候赛过一千篇社论。

    商业传播与政治传播不同。可口可乐公司卖产品给消费者之前,绝对不会问你信奉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无论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你只要付钱它就卖。

    任正非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他非常清楚:如果中国人买华为就是爱国,不买就是不爱国,那么欧洲人、美国人买华为怎么解释?我们希不希望全世界都来买华为产品?

    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但华为手机是世界产品。只有中国人买华为,不算胜利。让更多的外国人买华为,才对中国公司有益。把产品与爱国脱钩,是传播大智慧。

    最受欢迎的英雄形象之一就是“自信得有点谦虚”。过去太多这样的形象,要么太自信—自信得狂妄;要么太谦虚——谦虚得做作。

    任正非一方面非常自信:“美国政客目前的做法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华为的5G是绝对不会受影响的,在5G技术方面,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

    另一方面非常清醒:“美国科技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在我们的行当上(5G),我们做到了前列,但是就整体国家而言,我们和美国比,差 距还很大。”

    中美贸易战有四个舆论战场:中国舆论场、美国舆论场、中美间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每一个舆论场的功能、传播目标与策略都是不同的。

    像任正非这样的表达,“虽然我们与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在国际舆论场就比特朗普的格局高,得分多。

    对于特朗普来说,他最核心的舆论场是美国舆论场。从舆论战效果看,真正让特朗普胆寒的,不是我们在中国舆论场高唱一千万遍“打倒美帝野心狼”,而是让他在美国舆论场丢掉一千万张选票。他到处制造美国的敌人,恰恰就是要在美国舆论场激起同仇敌忾的情绪。

    特朗普“推特”治国,就说明传播是特朗普最重要的武器。跟美国打贸易战,就不能只局限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专家就不能只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外交学家。当务之急就是要搞清楚特朗普舆论战的传播策略与舆论方法。用传播的方法对付传播,用舆论的方式对付舆论,有时候不只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四两拨千斤。

阅读1.5万 在看243

(本文5月22日上午下载于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注】①新闻背景: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未经政府许可向华为供货。5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给华为及其合作伙伴90天的临时许可,将封堵令推迟执行3个月。5月21日上午,75岁的华为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接受国内媒体150分钟的采访,对美国禁令,5G,知识产权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②“推特”是一种个人社交平台,类似于微信。

【第二篇·服饰文化】

材料一:

你知道什么是“马面裙”吗?马面裙是一种半身长裙,流行于明清时期。它由几片布料拼接而成,需要围腰穿着,前后各有两面平幅裙门,两侧群裾打褶。正面看起来呈梯形的光面裙门被称为“马面”。今年,马面裙成为“拜年服标配”和“国民顶流”,《三联生活周刊》《每日人物》《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都报道过。马面裙大流行加固了山东曹县的汉服生产中心地位,甚至盘活了不少浙江的面料厂和领带厂。

马面裙第一次进入主流舆论视野是在2022年,留学生们掀起了在海外穿马面裙逛博物馆、参加毕业典礼的潮流,它开始成为一种中国身份的象征。

(摘自《界面新闻》2024年4月14日)

材料二:

马面裙最大的特点就是前裙门上的马面褶,而马面褶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男性服装“曳撒”上。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曳撒又叫一撒、一色服,原本是一种戎装,起源于元代的质孙服。明人王世贞所著《觚不觚录》中有:“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折,而下复竖折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我国古代的服装形制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下分开的上衣下裳制,另一类是上下衣相连的深衣袍衫制。起源于质孙服的曳撒属于后者,而马面裙属于前者,却借鉴了曳撒上的马面褶。

明代女子流行穿着马面裙应不晚于成化年间,《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清晰绘有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即为明证。《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其中记录的流行于弘治到嘉靖年间的妇女裙当为马面裙。从出土的实物及孔府旧藏的明代女性裙装来看,马面裙也占了绝对的数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两片,并用一个裙腰,两片裙身在中间有交叠,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得裙子具有较好的性能,便于活动。

(摘自《北京日报》2024年4月7日)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材料三:

实际上,马面裙早已在圈内流行起来了。香菜(化名)是一名资深的马面裙爱好者,她从2018年开始“入坑”马面裙,到现在已经有几十条马面裙了。

雲女士也是马面裙资深爱好者,她告诉北青报记者,马面裙六七年前就有商家在卖,但那时因为工艺不成熟,布料一洗就散褶且好几百一条,买的人并不多。现在因为工艺成熟,100元到200元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织金或是仿妆花马面裙。据她所说,现在的马面裙相比于古早的百迭裙,物美价廉,且纯色款完全可以作为百迭裙平替,款式多样,实惠很多。

雲女士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马面裙制作的关键技术——压褶工艺,整齐的褶子是判断马面裙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此外是聚酯纤维面料,该面料的开发使现代人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还原古人身上价值连城、金光闪闪的效果,其奢华的外观也是马面裙出圈的原因。最后是新纹样的开发,许多马面裙使用的是现代纹样,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4年4月2日)

材料四:

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丰沛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文艺创新的成功探索向我们昭示: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创造,文化创造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这个正反馈,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5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 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 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 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 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 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 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 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 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 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 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 年, 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 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 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1100 公斤。 2020 年 11 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 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 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 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 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 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其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平反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②对联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 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 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 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是看句 末字的平仄,即 “仄起平收”。

③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 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 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 “ 旧桃换新符”。 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 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④据说最古老的春联是孟昶在疫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 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自此,对联正式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一  直延续到现在。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春节将至,年轻人把不加班、不脱发这些接地气的愿望写进春联,还融入了音符、 代码、英文甚至化学元素,写成了别有一番风味的 “现代春联” ,让年味有了浓浓新意。

②提起春联,不少人都会联想到那一副副对仗工整、结构精巧的传统对联。如“人勤 三春早,地肥五谷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文字的搭配组合不仅表 达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辞旧迎新的欢喜心境,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而且平仄相调, 让春联的音韵动听悦耳,或错落起伏,或铿锵有力。

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这项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不少年轻人将 互联网中的流行文化套用到春联中,产生许多忍俊不禁的“现代春联”,从学生的“天资 聪慧啥都会 逢考必过蒙都对”,到白领的“脱贫脱单不脱发 加薪加职不加班”,以及养 宠人士的 “无所事事小橘喵 好吃懒做狂长膘” ,各种 “脑洞大开”的春联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关注,而且还形成一门特色的定制春联生意。

④有人担心这种“万物皆可写春联”的做法,会拉低春联的门槛,消费春联的传统蕴意。 其实,春联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其本质还是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简单地说,就是 图个吉利。而这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才是春联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再说,春联不只 是人们撰写新年愿望的工具,其实还可以是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与其千篇一律地挂着那几 句重复多年的 “生意兴隆”,不妨给这些 “返璞归真”的现代春联一些包容和空间。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2023年3月5日上午9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第十四届人代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在谈及能聊天的机器人ChatGPT时表示,ChatGPT从源头上来看是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两个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拥有大数据、强算力的智能系统。ChatGPT的火爆启示我们,人们不仅希望看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智能,也希望出现更多“能读会写”的认知智能工具。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聊天机器人ChatGPT刚出现,就在中外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阵狂潮。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

(选自王钟《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的终结者》) 

材料三:寒假期间,“AI大模型课程”颇受欢迎。“这些由AI数字人讲解的课程,上线两个月,就吸引了超过15万名学员。”一家面向成年人继续教育的教育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技术限制,AI学习类产品只能聚焦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但是近期上市的AI教育新产品,能够实现“全科辅导”。“AI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科学科的辅导,还能与学习者进行多轮“对话”,甚至启发学习者的解题思路。

     “大的趋势都是希望通过大模型技术,不断接近真人教师授课的体验。如通过学生表情、学习阶段等历史学习数据,做到因材施教和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某智能学习机产品经理说。那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会在未来代替教师吗?

    受访的诸多专家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认为,部分知识性教学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业务重心将发生转移,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优势,关注学生的幸福,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具有创造性。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3.1)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