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品尝草木风味】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青菜是中国常见的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既名曰“青菜”,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但在大部分北方人的眼中,“一份青菜”约等于“一份蔬菜”,内涵边际非常大,黄瓜、芹菜、莴笋、茄子、萝卜、白菜等等都包括在内,可谓包罗万象。蔬菜品种众多,但在过去,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许多地方还是很难吃到新鲜多样的蔬菜。如今,随着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进步,设施栽培的蔬菜、高原夏菜、南菜北运等丰富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各式各样,吃想吃的菜已经不再是难事。

(摘编自张君燕《餐桌上的青菜》)

【材料二】

青菜口感鲜洁,味道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冬日里民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烧上一锅青菜,切几块豆腐放锅里,热气氤氲,一家人吃得浑身热乎乎的。据说这道菜,还有个美好的寓意:青菜豆腐保平安。

青菜朴实无华,散发着平常日子里的烟火气,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据说郑板桥当年流落苏北小镇时,在房门口贴了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想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郑板桥自己种菜,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但他还能在寻常事物中看出一点动人的美来,歌咏生活。

(摘编自徐廷华《青菜》)

【材料三】

青菜具有降低血脂、宽肠通便、解毒消肿等功效。青菜作为低脂肪蔬菜,且含有膳食纤维,能与胆酸盐和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故可用来降血脂;青菜中还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体积,缩短粪便在肠腔停留的时间,从而治疗多种便秘;此外,青菜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脏的排毒机制。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

(摘编自“乐哈健康网”)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菜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所以它的内涵边际在我国南北方并不存在着较大差异。 B、没有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居民就难有随时随地吃各式各样蔬菜的自由。 C、引述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材料,意在说明青菜具有神奇的疗效,可治愈百病。 D、民间的“青菜豆腐汤”和郑板桥的对联,都蕴含着青菜豆腐保平安的美好寓意。
(2)、青菜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3)、“人间草木”主题学习活动中,学习小组准备推荐齐白石的三幅画作。请你任选一幅,从命名用意的角度拟写一段推介语,代表学习小组在班级交流。

【链接材料】

齐白石,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人。他常以白菜、萝卜、蘑菇、柿子等蔬果入画,画中寄寓了深厚的精神内涵,画风亦俗亦雅,喜爱者甚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了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们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 

②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人们面对英雄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传递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③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也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④有人说:“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地遗忘。”“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还在继续。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英模英烈,还是普通网友讲述的“年老失聪的外祖父”“沉默寡言的父亲”“当年小学的代课教师”,都将在人们自发参与、互动传播中,凝结为一份独特的全民记忆。去发现,去传承,去效仿,正是这个活动的最大意义。 

【材料二】

烈士纪念日,指纪念本国英雄的法定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每年这些国家都要在本国法定纪念日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纪念本国英雄。从 2014 年起,我国以法律的形式,将每年9月30日确定为缅怀为国捐躯烈士的法定节日——烈士纪念日。在烈士纪念日,某校开展了“了解英雄人物”的调查活动,下面是调查结果。

【材料三】

①我们正走在一个特别的秋天里。当前,新一轮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成为“逆行者”“守护者”,都在尽自 己的最大能力守护万家灯火。他们用信念、责任、坚守、担当,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带 给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疫情期间,最辛苦 的就是基层工作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穿梭于居民楼里、守候 在马路上,深入封控区、集中隔离点,核酸检测、维持秩序、检测消杀、运送物资、信息报送…… 他们用忙碌的身影守护着我们的家园,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成为人民群众最坚强的 依靠。 

③有人说,中国从来不缺平凡英雄。是的,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就是我们 的英雄! 

【材料四】

①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在互联网“刷屏”,作者黄国平用毫无 保留的真诚、不加修饰的朴实,道尽成长路上的坎坷与挣扎。一句“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不枉活一世”,支撑着“一路泥泞”中走过的作者,也看得读者眼角湿润,网友评价这是“现 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②“致谢”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对抗苦难生活的顽强力量。平淡如水的语言,波涛汹 涌的生活。“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短短 12 字浓缩了求学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亲人先后离世的无助、拖欠学费的窘迫、无比脆弱的尊严,“雨天湿漉着上学”“夏天光着脚 走在滚烫的路上”,纵使生命的残酷、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他依然耗尽心力争取在外人看来 稀松平常的东西。“致谢”中的拼尽全力,让奋斗者拥有了共鸣,也让迷茫者重拾了信心。 

③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 爱生活。即便面对“许多不容易”,“致谢”中依然透着热爱生活的点滴光亮,“在煤油灯下 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 让人仿佛看到当年那个无奈却也知道苦中作乐的小孩。生活中有太多压力与不如意,即使走出 大山走出贫穷,也会面临求而不得,面临成长瓶颈,在重压之下保有寻找快乐和意义的能力 , 才是生活不变的课题和生命恒久的价值。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 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 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 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 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 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 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 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 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 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 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 年, 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 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 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1100 公斤。 2020 年 11 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 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 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 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 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 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西安5月23日电(记者原韬雄)22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陕西汉中举行。活动以“深化互信,凝聚共识”为主题,揭晓“信”字为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

据了解,经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和媒体评选推荐,“信”字最终在9个候选汉字中脱颖而出,成为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信”字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指诚实、信用。“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更需要诚实守信,相互信任,增强信心。

材料二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人。2010年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

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