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第三站:聚焦精神;纵观亚运,探寻文化,传承精神。让我们一起探访中华大地上那些为民立命、为国谋远的志士仁人。请阅读有关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传】

括字存中,为沭阳主簿。县依沐水,故迹漫为污泽 , 括其二堤,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 , 得上田七千顷。迁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辽使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有删改)

【注释】①污泽:指早先河道因漫堵成为泥沼。②播节原委:分导节制主流和支流。③理:处理宋辽议和并土地割让事宜。④地颂之籍:争论土地的文件。

【诗】

游花山寺

[宋]沈括
经旬飘雨喜新晴,病马缘畦取次行。老态马应随日至,春心无意与花争。

山川满目浮烟合,楼板侵天暮霭横。嗟我有身无处用,强携尊酒入峥嵘。

(1)、小陶和小汪对文中的字词有疑惑。请根据表格内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

文中字词

温馨提示

释义

而轻好乎

勾连成语:络绎不

司天监

组词法:哀久绝(转:婉转)

其二堤

课内迁移——词类活用:互相

(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向高处伸展)

用其民

查阅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威”的主要意思有:①威慑。②尊严,威严。③虐害。④刑罚。⑤畏惧。

(填序号)

(2)、读【传】时,小陶读不准其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节奏,请帮他用“/”来断句。(限断三处)

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3)、传统中国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小陶和小汪讨论后发现这正是对沈括的评价,“立德、立功”爱民忠君,【传】中的他①;“立言”著书,【传】中他②。(概括事件)
(4)、下面是小陶和小汪读完《游花山寺》一诗后的对话,请补充完整。

小陶:此诗相传是沈括因战事失利被贬,后隐居梦溪园时所作,感觉很哀伤,“春心无意与花争”用到①修辞手法,即便眼前“山川满目浮烟合,楼板侵天暮霭横”,描写了一幅②的画面,但“病马”和“老态”都流露出诗人的落寞自伤。

小汪:是的,再开阔的景色也安慰不了沈括内心的失意,我读尾联“嗟我有身无处用,强携尊酒入峥嵘”一句,让我想起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里的“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但苏轼自称“闲人”,尚有③的心境,沈括的“有身无处用”却是明白道出了自己④的心境。

(5)、联读两则材料后,小汪发现,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皆以“博学”“慎思”“笃行”为准则,沈括就是如此。请结合【传】和【诗】的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