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余姚市兰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考试卷

班级将开展“《论语》主题阅读”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甲】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注释】①女:通假字,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君子:有德者。④正:匡正、端正。

【乙】

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也。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 , 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⑤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⑦箧(qiè):书柜、书箱。⑧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文言·释义】

借助方法,积累文言。

方法

句子

思考借鉴

释义

查阅字典法

叶公孔子于子路

①趁在②从③向④给

于:①(选择正确词义填写序号)

成语参考法

阖户启箧取书

纵横捭阖

阖:②

猜读法

晚年手不释卷

结合语境及上下文意思推断。

释:③

(2)、【迁移】运用上述词语积累的方法翻译句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文言·品读】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孔子认为的君子好学应该做到哪些方面?赵普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5)、【文言·文化】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学习可以带给人哪些改变?
(6)、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下列片段都写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阅读后完成题目

(一)

       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八年级•下册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选段,有删减)

(二)

       1855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周旋于圣彼得堡的文人中间,他对于他们感到一种憎恶与轻蔑,他们的一切于他都显得是卑劣的、虚伪的。

       远远看去,这些人似乎有艺术家的桂冠。如屠格涅夫,起初,他佩服并欣赏他,近看却使他非常失望。1856年时代的一幅肖像,正是他处于这个团体时的留影: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别人那种自然的态度旁边,只有托尔斯泰神态严肃,他瘦削的脸庞,深凹的腮帮,僵直地交叉着的手臂,显得非常碍眼。托尔斯泰穿着军服,立在这些文学家后面,正如苏亚雷斯所写:“他不像其中一员,倒像是个看守,随时准备把他们押送到监狱中去。”

       可大家都恭维这初来的年轻同道。屠格涅夫亲密地向他伸着手,但托尔斯泰的犀利眼神,加上二三个会令人暴跳起来的恶毒词句,常常让屠格涅夫感到很难堪。“他永远不相信别人的真诚,一切道德情怀他觉得是虚伪的,他爱用逼人的目光逼视他所认为的骗子……”时间使托尔斯泰和其他文学团体离得更远。他不能宽恕这些艺术家一方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扬什么道德。

(选自《名人传》,有删减)

(三)

       在莫斯科过了一冬,1882年1月列夫•托尔斯泰参加了调查人口的工作,也因此亲眼目睹了大都市的贫困状况。印象非常凄惨,他第一次看到这文明隐藏着的毒瘤。那天晚上,他向一个朋友讲述他的所见时,“他叫喊,号哭,挥动着拳头”。

       “人们不能这样生活!”他号啕着说,“这绝不允许!绝不能……”几个月之久,他又堕入悲痛的绝望中。

       ……

       他正面坐着,手臂交叉,穿着农夫的衣服,神气颇为颓丧。他的头发是黑的,但唇髭已经花白。他的长须与鬓毛已经全白了。双重的皱痕在美丽宽广的额角上画成和谐的线条。这巨大的犬鼻,这副直望着你的又坦白又犀利又悲哀的眼睛,含着多少温和善良啊!它们看你那么透彻。它们不过是在为你怨叹,为你可惜。眼眶下的面孔,留着痛苦的痕迹。他曾哭泣过,但他坚强,随时准备战斗。

(选自《名人传》,有删减)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A)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这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家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立宪成为广大人民的要求。皇帝的答复只是下旨设立一个资政院。在我的学堂里,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为了发泄排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用。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个人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主张全部取消辫子了。政治思想是怎样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呵!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