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科创学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定时作业试卷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③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④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⑥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⑦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⑧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节选自《桥》

[材料二]

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

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

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穿遍了全身。老葛的心更慌了,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保不住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跳下水,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洪水退后,老葛拿出家中的积蓄帮忙把桥加固。当学校校长和村主任过来时,老葛只说了一句:“我想给孩子们再上一堂课。”原来老葛是一位退休老师。

——节选自《守桥》

(1)、根据材料二的故事内容,填写关键词,补充故事轴。

(2)、材料一二中画线的句子属于___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一中两处描写洪水的句子,可以看出情况越来越危急。 B、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交代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材料一二中划线的句子,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让人物形象更鲜明。 D、材料一二中划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描写水凶猛的句子越多,小说的情节就越精彩。
(3)、材料二关于题目“守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没有什么意义。 B、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的这一主要情节,让小说达到了高潮。 C、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D、守桥作为题目有象征意义,联结着老葛这一位退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牵挂,也联结着老葛与教师这一职业的关系。
(4)、材料一二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人物形象。照样子摘录一处,并写一写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桥》

《守桥》

摘录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冲、揪、吼”一系列动作准确地写出了老支书的果断和愤怒,“凶得像只豹子”,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形象。

举一反三
活动二:蛇年蛇趣之感受新春氛围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 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 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 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pàn)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 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 恍若地动山摇……

④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⑤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 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⑥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⑦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灯笼温润的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⑧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文章有删改)

阅读《荔枝》,完成相应练习。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信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