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高考真题】江苏省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半年后他对直隶官员进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认为对官员的考核,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可渐跻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据他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清单而编制。

姓名

身份

考核评语

处置建议

萧履中

南路厅同知

论事轩爽,能耐劳苦,处处以体恤民情为务

上达圣听,以表政绩

张延绪

候补知县

心地明白,办事安详,清理积案,力求公允

上达圣听,以表政绩

胡季煊

宁津县知县

贪酷众著,民怨沸腾;宁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伪造巨款假账;株连平民,将其房产抄没变卖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控各款认真查办,另行奏结

李作棠

保安州知州

性耽安逸,罢敕不识,公事委之书差,上下其手

以县丞降补

宋炳文

冀州知州

性情疲缓,久有公事废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颓,于大小政务不能照摄;惟居心厚道,且系进士出身

改为教职归部选用

——据《曾国藩全集》

(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员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 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

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 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 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