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入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振兴民族)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上书受挫使孙中山毅然抛弃改良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该政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孙中山把这十六宇阐发为“三民主义”。
①创办《中外纪闻》
②组建兴中会
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发起“公车上书”
⑤建立中国同盟会
材料一:“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材料一:如下图是某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单位:票数)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在美国檀香山一所英国教会寄宿学校念完了中学,后在香港获得医学学位。因此,他受到的是良好的科学教育,他完全可以凭着这一点获得财富和地位;但他却同情贫苦大众,总是为他们的福利牵肠挂肚。他怀着这各种感情,不久便放弃了自己的职业,逐步成为了中国1911年共和革命之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