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要在“去”“转”“育”上做文章:要对落后产能坚决彻底地“去”,加快“腾笼换鸟”;要借助新技术有力地“转”,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要瞄准高端前沿精准地“育”,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这表明我国(       )
A、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B、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把制造业的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D、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
举一反三
  2016年8月5日至21日,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在巴两里约热内卢进行。

材料一:“环保”始终贯穿于整场开幕式。巴西人在开幕式通过声、光、电等科技的运用,向世界很好展现了从生物的起源到亚马逊的热带丛林的出现,从人类过度的砍伐开发到全球气候变暖,从南极冰川融化到海平面上升,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淹没世界各国主要城市,向世界传递巴西的“绿色之声”。

材料二:由10名难民组成的难民代表团,代表着全球6000多万难民和流离失所的难民群体,第一次历史性地来到了奥林匹克的最高殿堂。10名选手就像打开的10扇窗户,透过他们,更多的难民会看到——面对逆境时挑战自我,永不言弃。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提到难民代表团时说,这支队伍代表了全世界难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材料三:8月21日,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再夺奥运冠军。主教练郎平认为:“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要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启迪所在,也正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围绕节能降碳、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升级改造。二是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家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三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提升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等。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高水平开放持续“加速跑”,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随着互免签证、航线恢复、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支付服务便捷性等利好政策相继出台,2024年我国入境游加速恢复发展,可免签入境中国的国家游客增长明显;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从扩大市场准入、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采取24条务实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科学家开放,2024年度自由观测项目申请通道于4月6日零时至5月15日24时开放。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下图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图。

材料二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正加快形成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的前沿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带来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引发了人们的焦虑。

材料四  2024年1月3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简称中国信通院)公开发布的《全球数字治理白皮书 (2023年)》(简称《白皮书》)显示,人工智能 (AI)技术实现飞跃式发展,给全球数字治理带来挑战。人工智能引发的风险是全局性、 系统性和国际性的。给个人带来数据偏见、技术滥用、道德伦理等风险;给企业带来版权侵权、 隐私侵权赔偿、 商业秘密泄露等风险;  “机器换人”可能引发失业,冲击就业市场、危及公共安全等风险; 国家间的技术鸿沟会进一步拉大, 国家间贫富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剧,对各国及国际社会现行的相关法律的适用性和保护性形成挑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