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面声同样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三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官长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后回望自己的青葱岁月,殷鸿福院士也曾反思,“错走了一条‘死读书’的路”。“中学时代是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国多年来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很少,“最根本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欠缺导致的原创力不够”。“现在被认为离经叛道的,不一定没有其合理的内核,就算你认为它是错的,但是里面也可能有一部分对的,将来把有益的剥离出来,也许就颠覆了现在的观念。”殷鸿福建议,在中学时代,老师应该多发起讨论,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意见,“每个东西都启发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是不是对、对在哪儿’,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摘自《殷鸿福院士: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中国青年报》2019年7月3日)

    材料二:

   

    图1 高中类型与期望大学类型的学生HCT成绩比较

    注:HC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最低分30分最高分50分。括号中数字分别为来自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选择相应期望高校类型的学生人数。

    (摘自凌光明 刘欧《中国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材料三: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就新课程需要革除的对象来看,应试的教育及其学校办学的危害不是表面上的师生压力大、任务繁重、学习乐趣的失去,而是大量的无思维含量和思维品质的机械性知识学习排挤了思维在场的高质量学习。学习的含义上要素“情境(现实的需要)、实践(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构成了新课标突出强调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缺一不可,这也正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伴随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和高考改革的核心。

    (摘自周晓阳《批判性思维是学习品质的保障》,《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8日)

    材料四:

    现阶段,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不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总结了改革难的原因,包括利益的冲突;有良好愿望,但目标脱离实际;旧的文化和习惯的阻碍,导致执行中的推诿拖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些原因确实存在,不过在我看来,原因中还漏掉了重要的一点,即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大家缺乏正确的和明确的共识。比如,减少知识性传授的目的到底为什么?

    2005年,国家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重大战略”,要求在15年内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从2005年起有更多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开放的精神和探究实证的技能,那么我们对未来的底气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

    时不我待,如果现在开始这样做,下一个15年到来时会怎样呢?

(摘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教育:时不我待》,《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1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故此,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这种寄托看似无足轻重,却被视为知识分子达到“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

    在条件未成熟时,“寄托”会投射在住屋的方丈庭院里,明、清两代就有不少名士对处理小庭院(小至天井)的心得大作文章;一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者,例必大造园林。无论建造房屋的目的如何,园林的要求都大致相同,就是在现实的目的之外,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

    君子慎其独也。“独”是在非公开的场合,往往就是自己在家的时候。于是大家的“家”就带着培养“君子”的严谨和克制的气氛。长期居住在行必有据的礼仪之所得君子,身心未必可以平衡,幸而有园林。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

    中国历史绵延漫长,园林之嬗变,皆有迹可寻。传说中黄帝有个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前27世纪)(《穆天子传》),很明显,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囿,园有垣也。一日禽兽有囿。圃,种菜曰圃。园,所以种果也。苑,所以养禽兽也。信史(有文字记载)开始,整个商代值得一记得可不是园林,而是纣王的“肉林”和“酒也”。所以一般园林故事大都从英明有为的周文王开始(前12世纪),他营造的灵囿是人类第一个可以开放给百姓捉雉猎兔的野生公园。与民同乐的时间很短暂,四分五裂的春秋时代,各国都忙于兴建高台,高观重楼,望敌方,望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大于游玩欣赏。

    魏晋南北朝,战争和佛道思想一起兴盛,南朝烟雨楼台中,寺寺园林。“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谡谡如劲松下风”。写崇山峻岭,却是形容人的风采,园林景致开始与内在品格相应。这个不稳定的时代,清高的知识分子大多远离是非地,隐逸山居,参禅读书,开田园诗、山水画和山居园林的先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种与世无争的况味便成为了私家园林的新意象。

    魏晋的隐逸田园之所以能避过盛唐富贵的色彩,主要归功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这位开山水画南宗的天才诗人,将诗情画意一并写入自己的园林辋川别业里。古代圈地成园那种“且占它一片好江山”的大手笔,到这个时候终于完全洗脱“游牧的记忆”,上升至境由心造的诗意之路。中国古代建筑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后世所谓的园林艺术(并非自然艺术),亦在这个时候真正开始。

    元、明两代,文人画走到巅峰,上接王维,中国园林已被诗书画熏陶了超过一千年。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作品每被视为造园的蓝图。崇山峻岭与人的内在品格相应,宋、明著名画家笔下的苍雄山势和一草一木,都成为园林里假山花石造型的蓝本。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园林故事,中国园林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源远流长,而是在于文人与园林结下的不解之缘。凿石引泉,编竹为篱,画家、诗人、思想家、政府高官以至帝王都介入工匠建设,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本色。

    “凡士人皆懂造园”,造园者非要有一番见识不可。

(摘自赵广超《中国园林的文人气》,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给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 , 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钰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③伍员:指伍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阅读下面语段,完下列小题。

火箭回收有多难?(节选)

     ①目前,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其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分离后会坠落到陆上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使用。有人曾形容火箭使用的浪费程度,就和一架波音747客机仅作了单趟飞行就报废一般。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的原因,不过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不小。

    ②运载火箭回收实验有两大难点:一是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其难度就像在暴风雨中让一根扫帚平稳地直立在手掌上:二是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因此,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③火箭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还要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

    ④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顶得住是一个问题,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207个大气压,工作温度约为3300摄氏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温度不到1700摄氏度),其中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10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巨大台阶。

    ⑤火箭首次成功回收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可靠性,由成功变成成熟。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专家预计 , 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火箭,可以降低80%的成本,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98%的成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无接触商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定点配送、用户自提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事实上,“无接触商业”早有萌芽,过去也有了广泛的实践。而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这一模式的独特优势,一下子为所有人所认知。一方面,消费者藉此找到了“安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营商者则以此作为说服策略,留住并扩充了客流与订单。

    着眼长远,生活重启之后,“无接触商业”的广阔前景,依旧可以预见。尤其是在“恢复防疫常态化下的生产生活秩序”大背景下,“无接触商业”所能提供的安全垫和缓冲区,具备显而易见的价值。最近时兴的“无接触餐厅”,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应用样本。无接触商业,既是对交易方式的路径重构,对消费场景的重新设计,也内含着新的社交文化、经营理念。“保持适当距离”,不是人心疏离,而是在疫情逐步平复之后,对于“礼仪”“舒适区”“安全线”的二次定义。“无接触商业”,迎合和适应了大众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偏好,并在一段时间的高频使用之后,将之稳定为一种固定的用户习惯。从传统商业到无接触商业,并非取代而是迭代。

    (摘编自《“无接触商业”开启新可能》,《华西都市报》2020年3月31日)

材料二:

    当然,“无接触服务+”真正成为一种市场潮流,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高度数字化市场的形成。疫情防控期间,宅人增多推动宅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如果没有数字化服务平台,宅生活将无法想象。正是有了在线买菜、购药等购买形式,以及在线问诊、在线教育等数字化服务供给,全民自主居家隔离的抗疫统一战线才得以形成。而商家对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认同更为深刻。对于本身有数字化服务渠道的商家而言,此次疫情冲击更坚定了其发展数字化服务的方向;那些数字化布局准备不充足的商家,疫情期间就特别难熬,许多商业活动难以完成。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高度数字化市场,不仅让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得到丰富和拓展,也让众多商业领域找到了延展空间,可谓危机中蕴藏着发展机遇。有学者认为,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越过“冬天”,疫后经济将重新回归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无接触服务+”将扮演重要的引擎角色。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无接触服务+”市场将不断拓展和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机会,也是企业发展谋长远的重要策略。

    (摘编自胡立彪《“无接触服务+”时代到来了吗》,《中国质量报》2020年3月12日)

材料三:

   

    (摘编自《美团外卖发布“无接触配送”服务标准》,“新浪科技”2020年1月30日)

材料四:

    此次疫情所引发的最大变化,就是公众真正意识到了“无接触商业”的卫生防疫优势。从过去的“被动无接触”“碰巧无接触”,到如今的“主动无接触”“优先考虑无接触”……“无接触餐厅”之类的新事物,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相较于其给予消费者的即时可见的“安全暗示”,其真正的意义和未来前景,无疑是有待观察的。

    “无接触商业”的兴起,是大势所趋的方向还是一哄而上的噱头,这需要全社会回归正常和平静,综合各方利弊之后再给出回答。少些炒作、少些押注,系统地、审慎地评估“无接触商业”可能性,这是避免市场泡沫的关键。有些产品或服务,天然适合“无接触”也可以“无接触”,比如说在线教育、网络诊疗等等;而另外一些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刻意追求和标榜“无接触商业”,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无接触商业”不能玩成文字游戏,也不应该成为跟风游戏。我们需要多少“无接触”?能做到哪些“无接触”?其成本和效用又如何?凡此种种,都需要理智、精准、量化地加以测度。

    (摘编自然玉《“无接触商业”兴起,是大势所趋还是跟风炒作》,“光明网”2020年3月12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