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三言之,赵王不听。出遇虞卿曰:“为入必语从。”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而王不听,是魏求害,魏过,王亦过矣。”平原君请冯忌曰:“吾欲北伐上党,何如?”冯忌对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郑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今赵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长平之祸也。今七败之祸未复,而欲以罢赵攻强燕,而使强燕为弱赵之所以守。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见燕之可攻也。”平原君曰:“善哉!”平原君谓平阳君曰:“公子牟游于秦,且东,而辞应。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梁肉期,而粱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得闻此,不忘于心。愿君之亦勿忘也。”平阳君曰:“敬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B、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C、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D、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赵国人,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春申君、楚国的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粱肉,指精美的膳食;其中的“粱”与“膏粱”的“粱”意思相同。 D、仆,谦称,称自己。古人称自己的词还有“余”“予”“愚”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想通过平原君请赵国参加合纵,但平原君跟赵王谈了多次,赵王都没有同意。 B、虞卿认为在合纵这件事上魏王和赵王都错了,他不赞成魏国参加合纵。 C、冯忌从军事实力和战场形势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赵国不具备进攻燕国的条件。 D、公子牟向应侯辞行时,已准备好了劝谏的话,内容是劝应侯戒奢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

②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

(5)、虞卿、冯忌、公子牟的劝谏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四望如一。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 , 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①为主。既已剖析疑义,欣赏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 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数月,复晤予,诵予《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 予凄然为诵其全什 , 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 则其心不灵。人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 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仲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寄于所不可必,其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吁!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 则守之坚。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 , 且不敢。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②什:篇。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名士李国维、杨果,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煌虽盛,而谷巳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 , 今为颜子 , 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十四年,迁渐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逐遇害,年五十六。谥号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注】①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