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 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徽宗时期,为了聚敛财富,强行扩大交子的发行区域。从崇宁三年(1104年)开始,在京西路使用交子。第二年又推广到除闽、浙、湖广、开封以外的其他各路,并把“交子”改为钱引。但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最终只是失败,由于发行困难,不久便被废除了,又恢复到只有四川流通纸币的状态中。由于宋徽宗时期,在四川更加肆无忌惮地滥发纸币而不再有准备金,因此造成了纸币的贬值,一贯贬到十几文或十文。

——吴树国《民之通货——历代货币流变》

材料二

哲宗以后的徽宗时期,是北宋最黑暗腐朽的时代,徽宗和蔡京、童贯集团,竞为奢靡、大兴土木、享乐腐化、侵吞公物、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聚敛财钱,竭泽而渔,无所不用其极。几年之间,就弄得国库空虚。加之用兵西夏,收复湟、廓,军费增加,财政吃紧,于是就用发行交子来解决财政开支。

——贾大权《官交子在我国纸币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成为主要饮料是在唐宋时期,宋代产茶的区域较唐朝扩大一倍以上。据统计,北宋中叶种植茶叶的面积有80万亩,年产量约相当于今6万吨以上。当时饮茶成风,“略与饮食埒者”。甚至周边少数民族因饮食习惯而需要茶叶,推动茶马贸易的繁盛。

茶叶种植分为官营和民营。民营的种植户多半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时人向神宗的报告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整理自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在唐宋时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

明朝时实行税茶和榷茶垄断茶利,同时规定官买余茶的政策,从而集中了大量本色茶叶,这就为“以茶治边”政策提供了茶源。因此,朱元璋指出“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即通过官定比价推行不等价交换,以达到控制西北诸族,“以茶治边”的目的。“令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将不可胜用”,这种贵茶贱马的互市政策成为明代奉行不移的祖宗旧制。

——摘编自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就有一套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新王后不仅饮茶,还宣传茶的功能,在她的指引下,饮茶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由于茶叶价格昂贵(虽然价格在下降,但直到17世纪末,一磅茶叶的售价仍然相当于1名男仆一两个月的工资),直到17世纪末英国饮茶之风并不盛行。

18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茶叶,随之英国民众对于饮茶十分热衷。1755年一位到英国旅行的意大利人写道“即使最普通的女仆每天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到18世纪末英国人每人每天超过两磅,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喝茶民族。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