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1《长征胜利万岁》 同步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B、周广才宁可冒着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最后半截皮带作为纪念。 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何处落脚,他们只知道随着大部队走。 B、当代青年只要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就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的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C、“敌人围追堵截……草地沼泽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抗洪中连续工作3天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因体力不支而牺牲。 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社交软件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等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
(4)、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简要分析。
(5)、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持:您的枕边书多数是什么?能谈谈具体的阅读感受吗?

唐博注):我不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样不利于保护视力。要知道我到现在还没近视,不戴眼镜。因此,我没有真正意义的枕边书。

如果把旅途中的书、睡前在书房里看的书都视为“泛枕边书”的话,倒是以历史学、经济学的学术书和大众读物为主。最近刚读完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的新著《美国真相》。这本书讲述了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背后,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如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那样。美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种族问题上的表现,更为这本新著提供了资料佐证。

主持:阅读在您的生活中占多大比重?

唐博:由于平时很忙,阅读只能见缝插针。反正只要有点时间,哪怕是零碎的,我都基本用在阅读上。

主持:让您感到“真正了不起”的是哪本书?

唐博:不得不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跟我同是80后,也是同行,他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创了一种别样的写史方式。他把自己的读史心得融入书中,真正形成了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更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在写书成名后放弃本职工作,而是恰当处理了本业和副业的关系。

主持:您最理想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

唐博:夜深人静,毫无倦意,气温适宜,独自一人,耐心再读一遍《毛泽东选集》1 —4卷。伟人终归是伟人,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革命情怀、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以及对重大哲学和历史问题的把握,对战争的宏大思考和微观策划,对经典的旁征博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都很值得认真钻研学习。同时,《毛泽东选集》1—4卷还是学习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很好切入点。特别是其中的注释,字斟句酌,信息量很大。

我始终认为,历史学的功用有二:正本清源、以史为鉴。正本清源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以史为鉴则是所有人的使命。《毛泽东选集》1一4卷就是以史为鉴的很好标杆。

主持:哪些书对您的思维影响最深?

唐博:通过读书来改变思维习惯,这可能是个终身的事情。不过,仅就读史、写史来说,美国学者史景迁的专著《康熙自画像》,对我有点触动。我猛然发现,历史居然还能这么写。用第一人称,站在康熙的视角看历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尽管在写作上会有一定局限性,但还是有一种换位思考的亲切感。受他启发,我先后创作了《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等四本书。

主持:什么书改变了您的人生,您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大,它改变了什么?

唐博:吴晗《中国历史小故事》,把时年9岁的我引入了历史学殿堂,让我对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我后来选择读大学历史系,而且一直读到博士,不能不说跟这个系列的历史普及读物有关联。

主持:接下来计划读什么书?

唐博:最近有本畅销书,名叫《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作者是美国学者费雷德·戴蒙德。我已经读了一部分了,准备把它继续读完。2020年,地球发生了很多灾害,人类正在经历着百年变局。在这样一个许多人都很迷茫的时候,结合我学过的历史知识,去读这样的书,有助于我们拨开云雾见天日,看清前面的路,扎扎实实走下去。

(摘编自《唐博:我的泛“枕边书”》)

(注)唐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材料二:

欧阳修说,读书最佳处在枕上、马上、厕上。枕边读的书最私密,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旨趣和审美风尚,而对于作家们来说,他们的枕边书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夜晚是阅读历史、悲剧和传奇的时间。夜晚也是在阅读中放飞自我、享受与书中人物精神交会的时间。阿来的枕边书是《佛经》《圣经》《古兰经》。这些书他很早就读过,并且反复读。他并不是宗教信徒,读这些书是因为这些文本有吸引力。很多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是怀疑的,而这些经书的作者因为带着巨大的信念,所写的文字朴素却富有感染力。哈金的枕边书,一般总有契诃夫的小说选、托尔斯泰的小说,还有《新约》。他喜欢读着书入睡的感觉。那些经典多么纯粹,使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常感到文学的语感焕然一新。李佩甫睡不着觉的时候也要翻一翻《圣经》。

夜晚也是我们思考、反省的时间。周大新的枕边书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在精力好、不想睡的时候读的书,通常需要质疑、思考和与作者暗中对话。比如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彼得•沃森的《思想史》等等。另一种是在精力不好可又不愿睡下时,用来放松精神的书,通常是自己喜欢的长篇小说、散文集或诗集。眼下周大新的枕边放着一本《哈佛百年经典• 24卷——英国和美国名家随笔》。这本书里收录了《大学的理想》《科学与文化》等文章,读过之后,周大新对这些智者的思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有的作家,枕边书看似随意,却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我们能从中发现作家精神滋养的来源和智慧的沉淀。比如李敬泽的枕边书有《杜诗详注》《诗经原始》《西周的政体》,还有《漫长的告别》,常常是一段时间里的兴之所至。邵燕祥的枕边书多是旧体诗。一诗一世界,他认为诗不可一下读太多,一首诗,实际上是一种情绪,一种情调。

从作家们所谈的枕边书,可领略到他们的真性情,也让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经典。了解作家最亲近的书,跟着一位作家去了解另一位作家,曲径通幽,像爱丽斯梦游仙境,像步入小径分岔的花园,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摘编自舒晋瑜《作家们的枕边书》)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采用名录制,就是将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这种方式对传统村落保护来说,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传统村落价值认识的日益提高,一些新的保护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两种方式,一是“古村落保护区”,一是“露天博物馆”。

古村落保护区是指将一个区域内形态相同、人文相关的一些村落(古村落群)整体地保护起来的一种古村落保护方式。该区域内的村落有的已经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有的没有列入,但它们是一个家园化的历史群落,通常称为“古村落群”。非群落的传统村落适宜单体保护,“古村落群”则可采取保护区方式。虽然每个村落看上去都是个体,但实际上,村落之间的历史生命彼此相关。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用单一的个体化保护便会割断它们的历史脉络,使其人文变得孤立而单薄。相反,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当然,绝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设保护区。保护区所指的“古村落群”,必须包含两大元素:首先必须有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无论一个还是多个,这是重点;其次,周围尚有一些村落,虽然未列入名录,但与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在历史人文上相互依存,文化生态保持较好。

露天博物馆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它最早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的时代。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急剧变化,城市与乡村不断翻新,历史建筑被抛弃,民居更是首当其冲。这些“行将灭亡”的老屋,是先人的人文见证与历史财富,一些有历史文化眼光的人开始搜集它们,辟地重建,集中保护,称之为“露天博物馆”。

这种保护方式对于我国来说,就更加迫切和必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自2012年启动的传统村落名录认定,对各地农耕家园的保护具有决定性意义。但这项工作只是针对历史遗存整体保存较好的村落开展的,对于整体保存不好的村落,名录不收,也就不在保护之列。如果一个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却还残留着一座祠堂、一座戏台、两三座老民居,很经典又很有历史文化价值,怎么办?在一个已经“改天换地”的环境里,孤零零的一两个老民居很难保存,最适合的方式正是露天博物馆,也就是把这些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收集起来,加以集中地保护与展示。

本世纪以来,这种尝试已经开始。比如私人出资建造的西安关中民居博物馆,就是将散落四方、无人理睬甚至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易地重建,精心修缮,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当然,易地重建的原则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虽然露天博物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不能只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以保护文物为主。还必须强调的是,历史建筑只有在它的原址上才最有价值,不能为搜集它而搬走它。可是,如果无法在原地保存,我们当然不能让它“坐以待毙”。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来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在加紧对传统村落实施整体保护的同时,也希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关注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

(摘编自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

材料二:

光明智库:有人说传统村落的保护可谓“春光正明媚”。当下保护现状如何?是否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胡彬彬:要说成效的话,我们可以从两组数据中看出来。第一是国家分五批把近7000个村落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且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组数据来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自2008年开始,中心团队连续四次对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的长江黄河流域、西南地区207个县,进行大规模的跟踪式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村落在2004年至2010年间每年递减73%,而在2017年下降到了14%。可见,这些年的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不过,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些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各地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方案中,大都侧重于对传统村落建筑原有样式的保护,而对与传统村落休戚与共的山林、水系等自然生态环境,对道路、交通等设施,尤其是当地群众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活态文化的保护,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

萧放:传统村落形态的审美价值与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是近年来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传统村落形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指村落环境、结构、布局与村落房屋造型、装饰等方面的价值内涵。传统村落建筑的雕刻、绘画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使得传统村落成为一座座珍贵的民间艺术博物馆,给生活其间的居民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与灵魂所在。正是因为有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村落才没有变成空洞的建筑。今后对于这方面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潘鲁生、萧放、胡彬彬等《保护传统村落,守护乡土文化之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何高端西餐在今年突然“失宠”了?尽管每家餐厅倒下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离不开以下三大因素。

首先,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消费降级的浪潮不断扩散,高端西餐的主流客群也变得更谨慎了。“经济下行,人们的消费愈发理性。作为西餐的主力消费群体,中高端客群的危机意识更强,开销也变得更谨慎。”成都米其林一星餐厅大厨SKitchcn、深圳三生Affinité的行政总厨岳彪说。

其次,餐厅客流锐减的背景下,原本高昂的开店和运营成本并未降低,给经营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以西餐厅的服务员为例,他们不仅需要一口熟练的英语,还要参加餐品和酒品的培训及考核,月薪在1.5万元-1.8万元,侍酒师的月薪能达到2万元,部分厨师的工资甚至更高。总体算下来,餐厅的月均人力成本高达40万元,一些高端西餐厅的总投资往往达千万级。最后,高端餐饮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是导致洗牌加剧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从业者看来,高端西餐的洗牌不可避免。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端西餐赛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仅仅依靠国外名厨、奖项以及豪华装修来打造高端西餐的时代已经过去。光环散去,高端西餐们开始集体“下凡”。

深圳Gentle L法餐创始人李程表示,海外名厨在前期有强力背书作用,有助于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不过也存在诸多风险和弊端。知名度越高,就往往会坚持国外那套做法而导致“水土不服”。事实上,许多餐厅的产品变得更“本土化”。比如,北京宝格丽餐厅开始引入更多的本地食材和烹饪手法,同时保留西餐的经典元素,以便让顾客既能享受到西餐的精致,又能感受到新鲜和创意。除了产品更本地化,一些高端西餐厅也在延长经营时段并调整价格。通过举办活动、推出下午茶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第四消费时代”来临,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消费了。当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被“祛魅”的高端西餐更需要回归餐饮经营的本质,做好产品、服务、运营,以提高餐厅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侯德成所说,当行业陷入低谷期,经营者更要沉下来打磨好产品和服务。

——《高端西餐祛魅》周里希

材料二:

中国传统饮食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国饮食文化发展长期受到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史前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加工食物,狩猎、采集和种植食物;随着农业的兴起,农业社会主要以粮食作为食物,米、面、豆类等为主要食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谷物蔬菜为主食,《吕氏春秋》第十四卷《本味》创新性地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 ;到了秦汉时期,食养食疗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就开创“祛寒娇耳汤”等食养食疗方法 。由此,中国饮食文化开始逐步成形,饮食在农业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亦被赋予宗教、礼仪、医学等多重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断演变,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湘菜等。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和烹饪技术,逐渐融入中国饮食文化中。现代社会,中国的饮食文化依然保持着其独特性和传统特色,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注重食物的营养、口感和美感,强调食物与节气、季节、地域等的搭配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食材搭配、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而且是引导大众追求身体健康的重要指导方向。传统饮食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此外,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可以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西方快餐文化凭借“快速、简单、融合”的优势,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受到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青睐,使得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威胁。多元文化使得传统美食在“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中悄然变化。目前,各类食品“科技与狠活”的食品行业不良案例,引起了大众对饮食养生观的注意。

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相关部门应不断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促进大众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提升大众饮食文化认知水平,使传统饮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马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当代传承价值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