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单元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 , 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呜呼!予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乙】

    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倡士民助义之心。

    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沒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丞相之死。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诸子为上。李陵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惜哉

    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 , 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刀锯:均为古代刑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日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渔猎为事。居乡里,见班(通“斑”)白提挈者,必代之(必定代为效劳)。性好施惠,家无蓄积。隋大业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忌之,子通自引去,因渡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

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子通纳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即皇帝位,国称吴。

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庱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掾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祏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祏所败。子通东走太湖,鸠集(聚集;搜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退保余杭雄诞进逼之战于城下军复败子通穷蹙请降。伏威执之,并其左仆射乐伯通送于京师,尽收其地。高祖不之罪,赐宅一区、公田五顷,礼赐甚厚。及伏威来朝,子通谓伯通曰:“伏威既来,东方未静,我所部兵,多在江外,往彼收之,可有大功于天下矣。”遂相与亡,至蓝田关,为吏所获,与伯通俱伏诛。

(节选自《旧唐书·李子通列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