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墨子曰: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 ’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 ’曰:‘室以为室也。’”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 ,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 , 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非乐》)

【注】①进:进展,此处指学习新的曲子。②《文王操》:古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③犓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仁者A之事B必务求兴C天下之利D除天下E之害F将以为法G乎天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文中指技法,与《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数”的意思不同。 B、黯然,文中指皮肤黝黑的样子,与成语“黯然神伤”中“黯然”的意思不同。 C、是故,文中指因此,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中的“是故”意思相同。 D、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中的“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学琴锲而不舍,他在练习一首琴曲时不仅仅要求会弹奏,还要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层次,以至于最终悟出了古乐背后作曲人的形象。 B、墨子论辩技艺高超,他在与儒者讨论音乐问题时抓住对方“乐以为乐也”的回答,通过对比论证达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C、墨子主张实用主义,他认为仁者应当为天下兴利除弊,而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的衣食财物问题,认为纹饰、美食、建筑的功用不合时宜。 D、两则材料都记载了人物对话,但风格有所差异。相较于《史记》,《墨子》善于说理,多用反复论说,在表意清楚的同时不失结构的层次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②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

(5)、请结合材料分析墨子对待音乐的态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节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颖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蛙暂听安问属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

【注释】①高会:盛大的宴会。②傍(páng):旁边,侧边。③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居,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