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金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任务一:游西湖,悟西湖风情。

西湖游记

周政

①湖,因为依偎在宝杵山以西,就该叫西湖了。

       ②薄雾笼罩青山,把两座山峰直直切开来,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山包包,便唤着大孤山小孤山了。而笑嘻嘻的人呢?却是来自天南地北,仿佛真是千年一会,都不约而来,在西湖租了船。

       ③西湖木舟很多,也很有情趣,来来往往在湖面悠悠荡荡,人的眼睛便倏然亮了,手里就捉住水,撩拨着,灌洗着。遥遥便闻灵隐寺佛梵之声,卸下尘心和病眼,心里舒畅和快乐极了,但却敛了声言……匐然作响的是湖内跃波的红鲤鱼,擦肩而过的是青山修……终于忍不住要叫,要唱起来。于是就叫,就唱。凑巧,坐在船上的就有电视剧《傻儿司令》中两个唱川剧的女角,自然放她们不过,就怂恿着她们唱。掌声哗哗地在桨下响起来,女角宛如荷一样,婷婷而起,唱“山崖崖的花”,唱“清凌凌的水”,唱“蓝莹莹的天”,也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在岸上走……”。当然要对唱,喜剧演员侯跃华、游本昌就提着喉头吼,粗壮的嗓子,立马就在水上嘹亮。这边一声“情妹妹”,那边一声“情哥哥”,甜甜的声音在水面上打漂,水也欢叫着,疑是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上踏青,通俗的也雅致起来,浓酽酽的,似一杯西湖龙井茶。水滞留不动,船便滞留不动。歌声愈是圆润,愈是宽宏,愈是粗犷,湖中的鲤鱼横空飞跃,您是激动,似在青山碧水间比试着,刷刷撕扯开封锁大小孤山的雾。

       ④天也亮了,山也亮了,水也亮了,一切都亮了。就有一对青年夫妇,听歌竟是听迷了,那摇着的小船竟撞在我们的木舟上,一阵哄笑,惹得岸上的人们都朝我们望着,茶肆中那袅袅吴女斟沏茶,水洒了一桌面。有人拍着手赶着船走,鲤鱼跃过木舟,瞬息间眨巴那调皮的双眼皮戏弄着我们,扬洒着水珠珠。

       ⑤说是柔情似水,真是呢,我有些陶醉,仿佛依偎在情人的怀里!有人就鼓动着游本昌唱起:“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唱得来的,唱不来的,竟都亮开了嗓子,歌声感染那千年古刹灵隐寺都颤动了,感动地坐在船头似尊弥勒佛的“傻儿司令”也亮开了嗓子唱:“听我开言唱啰,活计;唱一个姐探郎了,伙计;小郎一个病了,伙计……”,唱的是四川民歌。便唱得绿色迷蒙,烟雾迷蒙了。朦朦胧胧中,木舟也依照各自的心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湖中散荡开来。有人沉迷在山色之中,有人依舟于香樟树下,把玩那洁白无瑕的白玉兰花,更有人不被美景所沉,冲破世俗尘烟,去寻摸不着的东西:三潭映月,那三十二只月亮,看哪是真佛?湖水动,船在歌声中行走,走动的当然还有我们的灵魂。

⑥我陡然发觉,我把心托付给西湖,托付给自然,人也变得本真起来。不独是我,还有我身边许多游人,他们享受的不独是这片刻的欢娱,他们需要的是这心灵的净化,自由的桨。人与自然的接近就这么简单,投入其中,心便绿了,绿的像一片片荷叶,轻轻浮在湖面上,随着水,逐着缘……

       ⑦水,是西湖的水。

⑧缘,是千年修来的缘。

       ⑨人或身据塞北,或生于江南,或来自碧海,虽然分别在天涯海角,但彼此的心一下子贴近了。那灵魂的钟声在灵隐寺上空悠悠荡起!

       ⑩终于上岸了,眼神愣愣的我,仍是恋恋不舍,想说:“总算游了一回西湖,此时此地,那当年的许仙、白娘子还能找到断桥吗?特别是如今这个时光……”

⑪但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心里遐想连篇,于是一脸讷讷,又想起自己的心事来,我们这茬文人,还要为斗米折腰——西湖只当是梦中的西湖罢了。

(选自周政的《山水淘趣》)

(1)、本文选自周政的《山水淘趣》,作者游玩西湖,淘到了哪些趣?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赏析文字的魅力,完成下面括号里的问题。

①歌声愈是圆润,愈是宽宏,愈是粗犷,湖中的鲤鱼横空飞跃,愈是激动,似在青山碧水间比试着,刷刷撕扯开封锁大小孤山的雾。(请从重音和语速的角度设计朗读,并陈述理由。)

②朦朦胧胧中,木舟也依照各自的心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湖中散荡开来。(该句富有画面美,请作出阐释。)

(3)、作者写西湖美景时却用大量的文字写游客的歌声,你觉得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4)、周政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西湖之美以及对自然的感悟。有同学认为与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之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

    ——梁衡

举一反三
读文答题。                                                                                                                           

                                                                                                                                生 日 的 翅 膀
        ①儿子提出今年的生日不在家里过,要自己和同学们一起过。16次生日,他都是在家里和我和他妈一起过的,第一次,他要离开家,离开我和他妈妈,自己去过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随日子一起长大了,但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②儿子的这次生日,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和同学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了。自己动手,比在家里我们帮他过生日要认真,也要有兴趣得多,他们找到一家小饭馆,物美价廉,环境也不错。那一天生日的时候,他一清早就出去了,准备先到北海划船,然后再去聚餐。那些同学也早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热线联系,为他准备好了生日礼物。一位同学为了他这个生日,本来全家要到北戴河去避暑疗养,任爸爸妈妈一劝再劝,愣是忍痛割爱,毫不犹豫,留下来陪他。另一位同学和家人在西安度假,电话里得知他的生日,自己提前赶在他生日的那一天回到北京。而又一位同学怎么找也找不到,以为刚放暑假时曾经对她讲过的生日的事她已忘记,便不抱希望。谁知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这位同学打来电话,她是特意从老家赶回来的,刚刚进家门……
        ③这就是孩子!只有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热情,这样认真,这样纯真,将一个普通的生日化做一种友谊、一种承诺、一种象征。如果我是儿子,知道有这么些同学如此对待自己生日,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和同学们聚会在一起。当我知道这一切,我不再责备儿子,而是羡慕他。
        ④那天,儿子和他的同学在那家小饭馆里一直热闹到很晚。第一次他的生日,家里缺少了他,一下子显得冷清了许多,但我可以想像得到儿子那里点燃着的生日蛋糕上的红红的蜡烛在跳跃着生命的火焰和那里洋溢着只有青春才会拥有的活力、朝气和欢乐。我知道,这是家里无法给予他的。家里可以给予他无限温馨、欢乐和富有,却难以给予他这些。一片叶子即使在再温煦柔和的风中也难奏响悦耳的乐章,只有一棵树上那一片片叶子聚合在一起,才会在风中飒飒细语,诉说着不尽的话题,摇响着一片他们彼此听得懂的动人的音乐……
        ⑤那天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儿子在那家小饭馆里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嗡嗡的话筒里,可以听得见欢笑声,想来儿子他们玩得正开心。儿子告诉我:他们正聊到兴头上,他想今天晚上不回家住了,他要到一个同学家去住,可以接着兴致勃勃地聊个海阔天空。他问我行吗?我该怎样回答?但能说不行吗?我虽然有些不大情愿,有些无可奈何,但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儿子生日这一天惟一向我提出的要求。即使我多少有些伤感,但孩子毕竟已经长大,比我们想像的,要快得多地长大。再美好温暖的家,也只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孩子总是像鸟一样离开家飞走的。我知道这时候送给孩子的最好生日礼物,就是送他一副飞翔的翅膀。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省当世之弊,觅清欢之境。
                           
◆林清玄
①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②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③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⑤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⑥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杂乱。
⑧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  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  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  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  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⑨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⑩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选自《青海湖》2014年第2期,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碗白水面

游睿

       ①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所在地。这里的山,超出我想象的高大险峻;这里的人,更是我所想象不到的贫穷和淳朴。

       ②到校两个星期后,我已熟悉并习惯了学校的一切,但一颗年轻的心,总是不甘寂寞的。于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我邀了一位同事一起去我们班上成绩很好的一个学生家家访,也算是散散心。

       ③崎岖的山路上布满了牛羊的脚印,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山路,就像学生们褴褛的衣衫上掉下来的布巾。一阵爬坡上坎之后,我们在一家茅屋前停了下来。刚刚放学回家的学生站在门口,一看到我们,他就高兴得跳起来,对着屋里大声喊:“我们老师来了!我们老师来了!”

       ④闻声出来的是一个满脸尘土的农村妇女,头发没怎么梳,有些散乱,而身上的衣服更是大补丁上补小补丁。听说我们是老师,她露出一脸微笑,十分热情地邀我们到屋里坐。屋里陈设十分简单,正中一个大火炕,四周只有柴禾和炊具什么的,而且室内的光线很暗,幸好火炕里的火正旺,倒增加了一些可见度。女主人连连喊坐,边说边用袖子擦了又擦那条唯一的板凳。待我们坐下之后,女主人就给火炕里加柴禾,然后往火炕上挂锅。

       ⑤大多去过农村的人都知道,乡下人是十分好客的,尤其是家中来了贵客。他们往往会立马煮出一碗面条或是汤圆什么的小吃,俗称汤碗。女主人的意思我们自然清楚,我们说已经吃过了,不料女主人却把脸一沉,长叹一口气说:“就怕我们这穷人家的东西你们吃不下呀!”盛情难却,我说:“您煮,我们吃。”女主人这才一露微笑,将锅挂了上去。

       ⑥她将锅洗了三次。她一边洗锅一边和我们谈她家孩子。说实在的,那孩子并不聪明,但却十分努力,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主人说:“我们这样穷,他不努力读书将来不还和我们一样吗?好在有你们这些好老师。只要他肯读,我们再穷也供他!”我着实为她这番话感动。

       ⑦女主人将洗干净的锅再次挂上火炕,然后进了里屋,出来时顺手就扔了砣白色的猪油在锅里。女主人用锅铲反复地将那砣油煎了又煎,但我们却没有听见锅里油的声响。然后女主人就倒了水在锅里。

       ⑧这时候,我的那个学生进来了。女主人正准备往锅里放面条,不料学生说:“妈,我们家不是很久没面条了吗?”女主人瞪了他一眼,说:“一边玩去!”学生没走,却把脸凑近了锅边。突然,他指着那砣浮在水面的油说:“妈,你怎么又把棉花沾了水放在锅里当油哄人?老师说过要诚实嘛。”

       ⑨这一句话,使屋里的空气几乎凝固了。学生说得对,原来那砣油根本不是油,而是一砣沾了水的棉花呀!女主人的手僵住了。屋内,只有火苗在呼呼地响。

       ⑩突然,女主人转身抽噎了起来。她含着眼泪说:“老师呀,我就给您直说了吧,我们家实在是太穷了,在几个月前家中就断了油,这点面条还是上个月他爸从外面带回来的,我们一直没舍得吃。但是说真的,看到你们老师来了,我不弄点东西给你们吃,我这心里就难受呀,但煮面条又没有油,于是,我就……”

       ⑪ “您别说了!”此时我们也热泪盈眶了。

       ⑫“不,老师。”女主人接着说,“我是打心里想感谢你们啊,不然我这心里真的难受。今天,我就只能煮碗白水面给你们吃了。”

       ⑬行,您煮吧。我们吃,我们一定吃!”

       ⑭那天,我们真的吃了碗白水面,从小到大,我是第二次吃白水面。谁都知道那无盐无油的白水面肯定不好吃,但我们却津津有味地吃了个精光。而那次家访回来,我就暗自下决心,要认真教这些山里学生。或许,在乡下教书,就好像那碗无盐无油的白水面一样,但我一定认真将它吃光,一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