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高祖时期,通过“和亲”政策,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文帝时,改革边防军轮换制度,移民戍边,增强边防力量;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乌孙等部族联系,共同抗击匈奴。汉政府也利用农业和粮食作物,影响与匈奴的边境互动、政治交往及文化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摘编自王子今《汉王朝西域决策的战略思考》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朝处理与匈奴关系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举一反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矛盾篇】

材料一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篇】

材料二   淝水之战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

【融合篇】

材料三   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汉姓

长孙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材料三中“魏主”改革的措施,并分析“魏主”改革的作用。

【发展篇】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讲,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4)依据材料四、写出《齐民要术》的作者,并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关键时期,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川归海之时】

昔秦皇帝……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意为“功绩很大”),

——摘编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儒学正统之时】

汉武帝时代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则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极作用。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凤,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的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能够承担这个使命的,只能是儒家文化。

——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民族交融之时】

魏初风俗至随,……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