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高祖时期,通过“和亲”政策,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文帝时,改革边防军轮换制度,移民戍边,增强边防力量;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乌孙等部族联系,共同抗击匈奴。汉政府也利用农业和粮食作物,影响与匈奴的边境互动、政治交往及文化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摘编自王子今《汉王朝西域决策的战略思考》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朝处理与匈奴关系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举一反三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中历史

                 图1春秋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三:

图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采取的主动政策,比如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等主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