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2012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语文试卷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描述的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所经受的折磨。 B . 《水浒》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C .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在该书中用讽刺手法和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 D . 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草原》《套中人》、戏剧《樱桃园》等,《变色龙》选自《套中人》。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①有一种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在最短的期限内,把所有腐烂物质消灭干净。巴黎至今还没有解决可怕的垃圾问题,那集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倾其财力智力,都不能解决的,在那小小的村庄,却用不着花钱,甚至不用操心就办到了。

        ②大自然给田野创造了两种清洁工,没有什么能让这些清洁工厌烦、气馁。第一种清洁工包括苍蝇、埋葬虫、皮蠹、食尸虫类、阎虫科,它们被指派来解剖尸体。它们把尸体分割切碎,在胃里把死尸的残骸细细研磨之后再还给生命。

        ③一只鼹鼠被耕作农具划开了肚皮,已经发紫的内脏弄脏了田间小道; 一条躺在草地上的游蛇被过路的人踩死,而这个笨蛋还以为做了件大好事呢;一只还没长毛的雏鸟从窝里掉了下来,摔在托着它的大树脚下,可怜地变成了肉饼;还有成千上万的类似的残骸,出现在各个角落,分散在四处。如果没谁去清理它们,它们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就很有害。不过不要担心。只要哪儿出现一具显眼的尸体,小小的收尸工马上就赶到了。它们处理尸体,掏空肉质,把尸体吃得只剩下骨头,或者至少也会把尸体变成风干的木乃伊。不到一天,鼹鼠、游蛇、雏鸟,就都不见了,这环境卫生真令人满意。

        ④第二种清洁工,干起活儿来同样热情高涨。城市里用来减轻我们负担的氨气刺鼻的厕所,乡村里几乎见不到。当农民想一个人呆一会儿的时候,随便一堵矮墙,一排篱笆或一丛荆棘,就是他需要的避人场所。用不着多说,在这种无拘无束的场合,您会撞见什么。苔藓花、厚厚的青苔、一簇簇的长生草和其他美丽的东西,装点着久经风雨的石堆,吸引您走过去,来到看起来是一垛给葡萄培土的墙跟前。好家伙!在装饰得那么美丽的掩蔽所的墙脚一带,有一大滩可怕的东西!您拔腿便跑,什么苔藓、青苔、长生草,都吸引不了您。不过,您明天再来,就会看到那摊东西不见了,那个地方干干净净;因为,食粪虫已经到过这儿。

        ⑤这些掩埋工做的工作,对田野里的环境卫生意义重大。而我们,则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净化工作的主要受益者。但我们给这些忘我的工作者的,差不多就是轻蔑的一瞥,还用俗语给它们加上种种难听的名字。做好事的,背骂名,受歧视,挨石头砸,给脚跟踩。这好像成了一条规律。蟾蜍、蝙蝠、刺猬、猫头鹰,还有别的一些帮助我们的动物,都证明了这条规律。它们为我们做贡献,可要求我们的只是一点点儿宽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