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秋,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脱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字,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忭(biàn):高兴,喜欢。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B、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福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C、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D、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泉香而酒     :清 B、三月 越:到 C、佳木而繁阴 :秀丽 D、讼繁兴 狱:案件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不仅写了欣赏山水之乐,还写了太守与众宾之乐以及滁人之乐、禽鸟之乐,而最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表现了太守对人们不了解自己的遗憾之情。 C、【甲】【乙】两文,都体现出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的思想,但甲文多少又有点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而乙文则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D、乙文首尾呼应,紧紧围绕“喜、雨、亭”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结构文章,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抑扬开合,错落有致。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A)。”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C)。”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荆庄王:楚庄王。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同辈。③不沈:没有受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