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小作文。

有一则谚语说:“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墙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必须想方设法翻过去。这其实是一种“逼迫”。在很多人眼里,“逼”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

奋斗路上,我们该不该“逼”自己?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要求:⑴观点明确;⑵理由充分且合理;⑶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⑷不少于15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②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③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
        ④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⑤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⑦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⑧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⑨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 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⑩接着开始造台阶。
        ⑪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⑫望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 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 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⑬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
        ⑭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⒂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
        ⒃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呆了......,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⒄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⒅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 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⒆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我这人怎么了?
        ⒇怎么了?老了呀!父亲为我们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他一生的事业就是建造了这幢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并养育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父亲就是一个台阶,我的台阶,我们全家的台阶啊!

阅读

【材料一】

浙江 95%以上人口说的方言都可以被归为吴语。浙江的吴语可以分为六个大片:太湖、台州、瓯江、上丽、金衢和宣州片。

【材料二】

都说浙江“十里不同音”。据统计,浙江已确定的方言就有88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方言呢?

地形、移民惹的祸

浙江的地形号称“七山一水两分田”,70%的面积都是山地和丘陵。剩下30%,河流和湖泊还要占去6.4%。而在古代,要想“跨过山河大海”去和别人交流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高山和密林往往也就成了方言的分界线。

因此,在浙江省内,内部方言一致性最强的往往是浙江北部的杭州、湖州、绍兴和宁波等。这是因为这些方言区往往都在平原上,彼此间的交流和往来相对比较密集。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些地区有发达的水系连通。在太湖水系和大运河水系,这些地区的人们乘船往来,语言的沟通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同理也适用于舟山和宁波。虽然一个在陆地,一个在岛上,但两地间海运发达,在清代海运解禁之后,许多宁波人都去了舟山。因此宁波话和舟山话的沟通度也很高。

不过, “十里不同音”的情况也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浙江西北部的安吉、长兴等县,就分布着总人口50多万的一些使用河南话、湖北话的官话方言岛。吴语区还有其他地方的方言,这就是因为移民。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与同样多山地丘陵、多移民的广东、四川相比,浙江方言之所以纷繁复杂,主要还是因为浙江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中心不明的省份。浙江的地理概念虽然从唐朝就有了,但此前的行政区划过于臃肿。在整个唐代,浙江的行政中心又经历了三次迁徙,绍兴、苏州、南京都做过浙江地区的行政中心。即使明清以后,确立了杭州的中心地位,其辐射能力仍然有限,因为这时吴语的分割局势已经基本确定了。由于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浙江方言最后也没有一个“老大”。最后大家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材料三】

目前全世界约有6000种语言和方言,但至少有43%濒临灭绝,且每两个星期就有一门语言消失。方言,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故乡的根。但是,今天能说一口标准方言的,往往都是当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小孩已经不再会说方言了。

方言一旦消失, 日后想要再认识它将会和学一门外语一样困难。因此,教育部官网早在2006年发表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  强调“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传承就是方言的保护屏障。2023年底出版的《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 “这些语言资源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褚超孚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方言传承也逐渐得到重视。以杭州为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下班后挤出时间,报班学杭州话。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希望开设线上课程,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杭州话。在温州,以体验温州方言为特色的“叮叮当童谣馆”是浙江省首个方言馆。作为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如何将温州话在展馆里生动呈现?在一面布满词语的“方言墙”上,游客每次按键,就能听到它的温州话读音。同时,童谣馆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温州话的历史、种类和特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