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语文考试试卷

文言文阅读;请你根据要求,完成“边塞·战争”类文言文·主题整理单。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蒸火 , 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故事:按旧例。②虏人:敌人。③移文:发文书。④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⑤交缚:交叉缚扎。⑥燕火:点火。⑦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克之/不为苟得也 B、彼竭我/而计其长盖不 C、匈奴大入塞/宾客大宴 D、范兵不/盖以诱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该书是“春秋三传”之一,甲文写的是发生在齐鲁两国间的“长勺之战”。 B、甲文中“望其旗靡,故逐之”说明曹刿做事小心谨慎、思考周密,体现了一个军事家应有的军事素质。 C、乙文中的 “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既表明廉范恃才放旷、性格暴躁,也说明了廉范是个有担当的人。 D、乙文中“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形式应是“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5)、甲、乙两文均记叙了以弱胜强的战例,就两个文段来看,鲁国和云中郡战胜强敌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张 蛰的《乡间学校的敲钟人》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 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B)。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2】 

①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C)。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

②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③及遭孙恩之难 , 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 , 为之改容 , 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有删改)

【注释】①白:告知。②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③孙恩之难:起义军领袖孙恩起军反叛东晋。④厝:同“措”。⑤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⑥肩舆:用肩舆抬。⑦毒虐:歹毒残暴。 ⑧改容:动容,折服。⑨乃: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