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阅读下面的文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A、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面对文章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文中分别指晋文公、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天子对贵戚与功臣的封赐。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子犯”,晋大夫狐偃的字。“字”往往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D、古人在与对方说话时,十分讲究称呼的谦与敬,如文中的“执事”就是对所求之人的谦称,“君”是对诸侯的敬称。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其实已经说明当时外敌已经大军压境,郑国的情况已是十分的危急。 B、在“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十分冷静,一口拒绝,这也表现了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再说到晋灭郑后必然进犯秦国,烛之武步步深入的说理,有很强的感染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王羲之字选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动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以骨倾称尤善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重,时陈圈玩裕有重名,裕亦目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那鉴使门生求女娇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氏诸少井佳,然闻信至,咸自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住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之羲之。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书,皆不就。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掉、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阴山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会稽有孤居她养一,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写,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借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而归,甚以为乐。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乙】

    永和九年,岁在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崇山峻,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温,映带左,引以为流水,列坐其次无丝竹管弦之盛,一一咏,亦足以畅叙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每览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碰,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强为妄作。后之视今,亦就今之视,悲失!故列叙时人,录其所,鼠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悖意。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耳。时浓雾半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后;予越其右,雾出于左。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娇,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乙】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 ,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 , 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

【丙】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 , 缺者如 , 隆者如营,圆者如壁;长林远树,出没烟靠,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载,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黄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注】①馀甘:橄揽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