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桐乡市现代片四校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主题阅读:扫一扫“二维码”

【神奇的“二维码”】

    超市购物,扫一下食品二维码标签,食品原材料、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时间等信息就会映入眼帘,产品基本实现了全程透明,全程可追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

    初次见面交换名片,用手机扫一下对方名片上的二维码,姓名、电话、单位等信息一下就可存入你的通讯录,不用再进行复杂地输入。

    广州番禺区最近创新研发试用“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出租屋管理员在上门巡查时,用智能手机读取门牌上的二维码信息,即可准确获取该户址的信息。

一个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拉科姆市的家庭农场,申请认证了一个奇特的玉米迷宫,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上世界上最大的、可使用的二维码。这个玉米迷宫面积达2.876万平方米,如果有人乘坐直升机,在玉米迷宫的上空用智能手机扫描这个迷宫图案,就能自动跳转到农场的专属网站。原本属于辨识商业信息的一种工具,由此变得有趣起来。

    在2013年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俄罗斯设计的展厅也选择了一个相当有趣的二维码主题。展厅到处都有各种QR二维码,游客们用手机、iPad扫描二维码,然后就可以链接到相关网站,了解展厅的内容——一个在莫斯科郊外建设未来城市的计划。这种做法显然也非常酷!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那种使用现代科技发现“神奇”的乐趣。

【“二维码”是个啥】

    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看上去像一个双色方形迷宫(下图)。它区别于常见的条形码,即一维码。在信息表达上,二维码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不同信息,因此可存储的信息量是条形码的几十倍(见下表),并能整合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在功能上,二维码不但具有基本识别功能,而且可显示更详细的产品内容。它不仅读取方便,还能节约纸张。使用一维码时,碰到条码受损(如污染、脱墨等)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造成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当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时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二维码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QR二维码,是1994年由Denso-Wave公司发明的,QR即英文Quick Response(快速反应)的缩写。很明显,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

因为荧光粉等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这些隐形二维码裸眼看不到,必须通过红外激光照射才能进行扫描验证。由于该技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此外,二维码的特点还包括制作成本低、容量大、编码范围广等。

【“二维码”的使用】

    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相关专家曾表示,二维码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它的门槛其实很低,普通网友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二维码。曾有病毒伪装成手机聊天软件,并通过二维码提供下载链接,用户一旦下载,就会不断收到自动发送的诈骗短信。

    动车组、高铁都已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票面右下角便印着一个包含着个人信息的二维码,一旦被扫描,个人信息就一览无余。虽然现在实名制火车票已经有所改进,在票面信息上,身份证号的生日日期会被四个连续的“*”号代替,但要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就得首先学会随手撕毁不准备作为报销凭证等用途的实名制车票。

(节选自乐视网有改动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快速关注“乐视网”)

类 型

一维码

二维码

数据容量

大约20字符

大约2.000字符

数据密度

1

20—100

(1)、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
(2)、概括出“二维码”相对于“一维码”的优势。
(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是读取方便,内容详细,解码快速。 B、“二维码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并被正确识读,其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率大约千万分之一 C、“发明者就是希望QR二维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这也是目前二维码的最显著特点”中的“目前”一词强调的是时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一些商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因为造假者无法复制。
(4)、你是如何看待“二维码”走入我们的生活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生活阐述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著”,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曾在法国设在餐宴会招待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

材料二: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下边是关于法国和中国餐具的图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