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它出现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的“汉服饰文化”。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具有相对较多的款式,其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衣博带、系带隐扣等。“交领右衽”是汉服的灵魂所在。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交领有着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其两条直线相交于衣中线,是中正气韵的完美体现,也隐含着做人要不偏不倚的深刻道理。右衽的形成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长期劳作发现衣襟右掩更方便活动,也更适合存放小型工具。为使人体有宽松自由的感觉,宽衣博带又是汉服的一个突出特点。人身着汉服,身体各部分都能自由伸展,不会因为紧紧包裹而产生束缚感,这种宽博大气之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理念的完美展现……汉民族传统服饰的诞生,体现了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材料二】

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3亿次。

②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③“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④“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

【材料三】

汉服文化正在形成新热潮,如何让“爆红”变成“长红”是当前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20年开始,巨量引擎便打造了“国风大典”IP,2021年就成为现象级国风盛事,2023年国风大典持续释放的国风魅力,再次掀起了“国潮热”,引发全网国风话题讨论热潮,活动总曝光量超40亿,全网共斩获72个热搜;“国风美焕夜”直播间曝光次数超1.4亿人次,观看人数2800万,互动次数高达230万,进一步让汉服出圈破圈。

“从行业来看,汉服产业需要打造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助力其发展,比如通过文旅促进汉服、民俗服装从小众圈走向大众市场,以成为全民国潮文化。对于企业及品牌来说,也需要不断创新,加强供应链能力才是关键。”

据统计:2019--2023年中国新汉服行业消费者规模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衣博带,其中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是“交领”。上衣前襟右边长、左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是“右衽”。 B、“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这句话体现了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C、汉服文化正在形成新热潮,让“爆红”变成“长红”是当前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D、“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最”强调了汉服历史悠久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根据材料三图表,说说你的发现。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嫦娥六号任务发射至采样返回全过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相比2020年实现月球正面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任务需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同时,嫦娥六号任务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球样品实验室分析研究等科学探测,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②此外,嫦娥六号任务开展了国际合作。2019年4月,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了《嫦娥六号任务国际载荷合作机遇公告》,通过对两批次国际载荷搭载项目建议的征集、遴选,最终确定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氧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搭载项目。

【材料二】

①2024年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②嫦娥六号上升器从月球背面起飞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后,先后进行了4次轨道调整。6月6日上午,上升器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前方约50公里、上方约10公里位置时,轨返组合体通过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

③14时48分,嫦娥六号轨道器配置的3套K形抱爪对准上升器连接面的3根连杆,通过将抱爪收紧实现两器紧密连接,精准完成交会对接。

④此后,装载着珍贵月球背面样品的容器从上升器被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⑤此次任务,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接下来,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实施月地转移轨道控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部门倡导下,北京市各中小学努力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积极开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大课堂”涉及的资源单位已有120余家,市级学工学农基地开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已有200多门。例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作为北京市学农基地,以“农事教育,提升素养”为主线,开发了58门探究体验类课程,分为走进田间、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农产品实验室等八大系列,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行业。中小学校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紧密合作,校外资源校内共享,校本课程校外实施,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材料二: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北京市中小学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某校结合“种植”劳动特色课程,制订了学习方案(见表1),目的在于为学生真正“走进田间”提供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利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种植实践问题。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表1“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习方案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数学

不规则图形面积

计算种植园各区域的面积

统筹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物理

测量

测量种植园的温度和湿度

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生物学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

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制作植物标识牌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编辑种植园宣传稿

总结种植经验宣传种植知识

材料三: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ChatGPT的人工智能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使用方便,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但是,由于缺乏自我思考和辨别能力,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虽然很多,但是正确的与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免泥沙俱下;在回答一些素材库里没有的问题时,不少答案“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改编自王钟《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材料二:

摘自《牛津大学关于美国、法国等国网民AI使用调查报告》2024-6-11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就会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这意味着Chata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来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但人工智能无法理解事物背后的各种逻辑,其答案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缺少人类大脑思考所独具的睿智与创新的闪光点。如果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人工智能的弊端也最终有望消除。

(改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