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2024年湖北省荆楚联盟中考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太姥姥的大烟袋

于典

①太姥姥是满族人,祖上都是做大官的,她的一生可谓平淡中央杂着精彩。

②太姥姥嫁过来的时候,陪嫁的物品中除了金银手缅,还有她最钟爱的几十年都不离手的红铜锅乌木杆玛瑙嘴的大烟袋。

③太姥姥说,镯子换了小米给全家人填肚子了,唯独剩下了那杆大烟袋,伴随着她走完了人生。

④太姥姥过日子既勤俭又豁达,家里家外为人处世一派祥和,唯独对抽烟这件事儿半点也不让步。她九岁就偷偷学会了抽烟,出嫁的时候,跟她阿玛要了这杆大烟袋。这杆大烟袋可是大有来头,烟锅是风磨铜的,里外锃明刷亮,乌木烟杆一尺九寸长,18毫米粗,纹理细密闪金星,笔杆条直,材料是上百年的金丝楠,用手攥着,凉丝丝温润润的,经年累月地使用,烟杆早已有了包浆。最奇特的是水胆玛瑙烟嘴,在中间的小孔周围,含着一汪清澈的水,轻轻一动,就会发出清脆爽朗的声音,水胆玛瑙柔软且坚硬,用嘴叼着不伤牙,而且对旱烟叶的毒性有消除吸收的作用。

⑤太姥姥抽了一辈子旱烟,她不咳嗽也不喘,家人曾劝过让她戒,她不反驳,却说起抽烟的好处,她用自己的一套来回答:“一口烟,解心宽;两口烟,安睡眠;三口烟,人情暖。”家人听了,觉得她都是耄耋老人了,一辈子就好这口儿,也就不再纠结。

⑥其实对太姥姥的这些言论,我绝对不敢苟同,烟草里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烟焦油等有害物质,对肺伤害很大,跟她讲科学,太姥姥假装仔细聆听,听完了,也不辩解,挥挥手,紧接着划根火柴,点燃她的大烟袋,吧嗒吧嗒地抽,她这是在无声地反抗。既然劝不动,那就索性随她吧。

⑦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个收古货的人,他看到太姥姥的大烟袋,眼睛里顿时射出光芒,他问;“老人家,舍得出手不?”太姥姥眯着眼摇头:“留着,死了带走。”那人仲出一个巴掌,道:“我出这个数。”太姥姥笑说:“五千啊?你看看行,拿不走。”那人赶紧说:“给您在后面加个零。”太姥姥又笑说:“加八个零也不中。”那个人走了以后,太姥姥忽然明白,自己的大烟袋还值这么多钱呢,从此就开始精心看护,烧火、做饭、喂鸡、喂猪都不离手,晚上睡觉也放被窝里。

⑧那年年根儿,我在报社实习,姥姥突然来电话说太姥姥不太好,让我赶紧请假回去。

⑨当我看见太姥姥的时候,心里陡然一酸,半年多的时间,老人家已经瘦得脱相了,看见我,便伸出手拉住我,趴在我耳边,断断续续地求我为她办一件事儿。

⑩她说:“妮儿啊,村西老刘家的小孙子春宝得了重病,水灵灵的娃没钱治病,不救活,能扯碎爸妈的心呢。太姥姥没有钱帮,你把烟袋拿去卖了,卖多少都给春宝瞧病吧!”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压低了声音问:“您不是说要把烟袋永远带在身边吗?”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转过脸去,自言自语道:“陪了我一辈子的老物件儿,留下,兴许能救条命,要是带走了,一文也不值。”

⑪我哭着对她说:“您一定要等我回来,我这就走。”她点头。

⑫经过文物部门鉴定,太姥姥的这杆烟袋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物件儿,估价在25万以上,极具收藏价值,当时现场有一位收藏家,知道太姥姥的愿望后,当场出价30万,我丝毫没有犹豫,成交。

⑬我回到老村,太姥姥仍然在坚守,她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她的愿望实现了,随后,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手,指了指春宝家的方向,脸上漾出一丝笑容,接着,手臂慢慢垂了下去,溘然长逝。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太姥姥与大烟袋的三个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

收货人想买太姥姥的烟袋

太姥姥的情感态度

无声反抗

高兴欣慰

(2)、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紧接着划根火柴,点燃她的大烟袋,吧嗒吧嗒地抽······

(4)、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转过脸去,自言自语道·····

(5)、联系全文,谈谈题目“太姥姥的大烟袋”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钻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好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有多大一个“中华骨髓库”

    ①1992年中华骨髓库由中华红十字会创建,实际上是骨髓捐献志愿老的资料信息库。

    ②“捐骨髓怎么捐?”“捐骨髓和献血一样吗?”“捐骨髓就是抽脊髓吗?”在大多数人眼里,骨髓移植依然陌生而遥远。

    ③实际上,造血干细胞移植有三种: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因为人体内有三个部位产生和存储造血干细胞,分别是骨髓,外周血(骨髓之外的周围静脉血)和新生儿的脐带血。目前主要采取外周血采集,这种方法是不会给供者带来痛苦和任何不良影响的。

    ④外周血采集的过程很简单。采集前,注射动员剂。目的是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游离到血液中去,使供者血液中有效造血干细胞数量增多,这样采集更加快捷。动员剂对人体没什么伤害,不过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疼等症状,但停药后会自动消失。

    ⑤采集时,供者的左右手臂都插上一根输血管,输血管与细胞分离机相连。血液从供者的右臂抽出,经过血液分离机分离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再把剩下的血液通过输血管由左臂送回体内。这个时候,供者的外周血并不与采集器直接接触,而是从美国进口的一次性输血管中循环,完全保证了供者的安全。

    ⑥至于采集量,要根据供者的体重来决定,一般情况下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约为50毫升,只占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的3%。由于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所以供者捐献后一两周内就能恢复到原有的数量,手术后不需要任何的额外休息和调养。

    ⑦人是如此的巧妙,几克重的骨髓,就能让另一个人开始他新的生命。在新浪网关于“您是否愿意捐献骨髓给白血病患者”的调查中,72%的调查者表示愿意捐献。

    ⑧不过,这样的现实也不容忽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超过了60万,但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也就是说志愿者只占到总人口的万分之四。而在美国,截止到2004年8月,美国国家骨髓库就已经有550万志愿者,相合率高达80%,平均每年移植2000例,增加志愿者30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她想。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