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放

    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想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忿恨。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那盏灯,就这样沉默着,一日日听我们的跺脚声,砰砰砰地响了又响。

    爸爸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几分钟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黯淡无光的走廊便瞬间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爸爸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爸爸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过是1元5角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

    我笑,说,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况且,这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要从这经过呢。

    爸爸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的烟头、纸屑、菜叶。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贴,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爸爸一眼,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

    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爸爸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心里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相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不自己主动找,它怎会自登家门?

    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3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已经过去5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操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爸爸得知后却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这笔钱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何必跟他客气?

    爸爸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一笔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着把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依然心里憋闷,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听说他还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

    爸爸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么?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回过头看看,我发觉捏着硕士毕业证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爸爸面前,原来是如此地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素朴、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4年11期)

(1)、文中叙述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语境,品位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那盏灯,就这样沉默着,一日日听我们的跺脚声,砰砰砰地响了又响。

②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爸爸一眼,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4)、文章结尾的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生命之芯》,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朋友圈“晒跑”

    2015年,跑步运动正成为时尚,跑步产业迎来井喷式发展。厦门、重庆、杭州……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便是明证。跑步之风更是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兴风作浪”。继晒娃、晒美食、晒自拍之后,晒跑俨然已是朋友圈新贵。

    打开朋友圈,晒跑无处不在:某女同事晨跑了5公里,晒轨迹,并配公园花花草草图;某跑友昨天郊外跑山20公里,晒轨迹和采摘的野果;某同学参加了25公里越野,晒全副武装……

    有人不甘于平庸的晒跑方式,醉心开发各种花式跑步轨迹图。这些晒跑达人开发出来的形状五花八门,他们硬生生地用双脚在地图上弄出了心形、热水袋形、水母形、高尔夫球杆形等,然后发到朋友圈,引来一片赞叹。

    除此之外,网上还有教程教你如何晒出格调。一种最平易近人的晒法是,在跑步中途的便利店晒,最好手拿一瓶运动型饮料,既显专业,又能遮脸自拍。还因为在便利店晒,避免了晒跑步途中拍照的不专业与刻意。

    跑步是运动之母。早在原始社会,跑步是人类的必备技能。不跑就意味等死,要么无法捕获猎物,要么就成为野兽的猎物。而现代社会,更多的人开始在室内工作,跑步求生存的必要性日渐消弭。但久坐不动,身体就会出问题。物质条件的丰盈,让人们更加关注健康。

    跑步门槛很低,一双鞋、一瓶水,便可开始用双脚丈量土地。一位网友调侃道,颜值不高、拍照技术不好、也没有美食可以晒,就只能晒跑了。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对晒跑族而言,都像是鲜花和掌声,既是鼓励又是监督。身边一个常跑步的朋友说,当你每次看到别人在晒,比如“新纪录,10公里,明天继续!”、“跑步半月,降了四斤”,你会觉得整个世界好积极,唯独自己在偷懒。而当你自己跑出新纪录,比如10公里最佳速度、1公里最佳速度、单次最远距离时,想晒的欲望简直难以抑制。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跑步,“晒跑族”日渐壮大。

    为了使晒跑更加方便、有趣和持久,商业公司可谓下足了功夫。

    很多跑步应用中都有类似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的体验:设置一项任务,完成,并获得相应的成就和勋章。用户的每一次奔跑都被忠实记录,包括路线图、时长、步速等,每一次运动都有看得见的增长,并能分享给好友或者与其互动。游戏设计中的即时反馈机制等技巧,让跑步变得轻松、有趣。

    跑步应用设计者都开发出一整套训练体系和分级制度。以国内一款跑步APP为例,用户被分为初级跑者、中级跑者、高级跑者、顶级跑者和超凡跑者五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赛事可供选择:比如带有健康运动性质的五公里跑、女子跑、闺蜜跑等;中高级的、对抗性更强的越野跑、半程、全程马拉松等。

    一系列活动的出现,包括全马、半马、迷你马、彩色跑、荧光跑、家庭跑等,让跑步不再是一项“孤独的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跑步应用公司仔细揣摩用户的心理。某跑步应用创始人在历经四个月的调研后得出结论,跑步一族最爱做的三件事是晒跑步轨迹、看漂亮美眉穿着漂亮衣服在拍照、在风景如画的马拉松赛道拍照。他说,人们并不在乎自己跑得多快,跑得多好,获得最多的赞赏往往来自于跟谁跑,在哪里跑,穿什么跑。做产品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表达用户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未来随着跑步产业的日渐成熟,晒跑热仍将延续。而如何在一片火热的朋友圈中晒跑晒出特色,还真得好好动一番脑筋。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选自《扬子晚报》)

阅读《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一文,回答小题。

       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我愣住了。

       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B)

       “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丝长

①树木之中,我偏爱柳。

②喜欢某种事物,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说这柳树,何时何地,与其初相遇,怎么喜欢上的,我实在没有什么印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不会在诗文里,那是后来的事了,纸上的柳色,烟色朦胧,如梦。

③有时,记忆似乎亦如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雾里看花。隐藏岁月深处的孩童,爬在家门前的老柳树上,环抱粗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沟沟壑壑的,黢黑,枝干五股八叉,盘结遒劲,一如枯墨写意,柳枝亦非柔弱的垂丝,而是翘起头来,向上生长,那时,在北方的乡村,好像少有垂柳的身影。

柳似乎比别的树木对季节的变化更敏感一点,春意隐含在寒风中的时候,柳便已觉察到了,开始泛青吐芽,嫩绿的柳枝在树上摇动着手臂,似在招呼着孩童,孩童们纷纷爬上树,折柳拧柳笛。

⑤儿时的乡村,似乎随处可遇柳树,家前院后,池塘路边,河畔堰头,春日,用柳笛吹出心底欢快,柳笛无腔,吹的是趣,悠悠的柳笛声中,水牛在河滩悠然地啃草,小孩子便成了牧童,此时,可以坐在牛背上,亦可以跟随牛的左右,看着牛伸出大舌头卷草,河水在缓缓地流淌着,倒映着披头散发的柳影。

⑥用细柔的柳枝编成柳帽,顶在头上,俏皮活泼,平添几分童趣。编柳帽,好像是无师自通,不知因何,我始终觉得,编柳帽是跟电影学的,或是受电影的启发,战斗片里,解放军都会戴一顶树枝编制的帽子,埋伏在草丛中,小孩子看着有趣,见事学事,至于,因何用柳枝做材料,那就有些说不清了,估计一来是柳树多,再者是柳枝柔软。

⑦柳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般的树木没有根是栽不活的,柳树却能落地生根,随没找来一截鲜柳枝条,把它剁成节,一祚多长,砸在田边地头,不用问,它自会生根发芽。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用柳枝插一圈篱笆,不经意间,就长成了大树,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我怀疑那宅边的柳树,或是他当年插的篱笆。新鲜光滑的柳木棍,栽到土地里,不久,便会吐芽冒枝,撑起一方浓荫。有时,柳树成材了,砍伐下来,为了不让树木干掉,就会把木材丢到水塘里,树干就会在水中发芽,暑日,在池塘里戏水,骑在长满绿枝条的树干上,以木为舟,似乎可以缘木求鱼了。

⑧初夏,柳树吐絮,纷纷扬扬,随风在地上打着滚,滚成一卷卷的白絮,捧在手上,漫无目的地抛向空中,乐此不疲,柳絮飘飞时,或让大人觉得心烦,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充满了莫名的欢愉,那种轻柔、素洁、空蒙、梦幻,无疑是孩童心情的写照,柳絮如雪,似乎比雪花更飘逸,更洒脱,更有生机,更随心所欲。晋人谢安在一个纷扬的雪天,吟出一联“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对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笑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逤.韫是懂雪的,更懂柳絮。

⑨后来,走出家乡,来到江南,见到轻扬的垂柳,有几分陌生,又有几分欣喜,柳的家族中,又多了一名成员,莫名地联想到家乡有种名曰簸箕柳的柳,学名杞柳,乡人用以编制簸箕,故称簸箕柳,儿时,曾在簸箕柳林中玩捉迷藏。

⑩植柳可以遨蝉。蝉,天生喜欢柳,家乡人把蜕变的蝉虫唤作截柳龟,用小麦嚼成黏胶,用以黏知了,是少年时的一项玩乐。这种乐趣,可以说是柳赠与的。

⑪读书时,纸上的柳,更是摇曳生姿,在这里就不去说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烬煨”的滋味

①四十多年前,我被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的祖父祖母家。那是个小山村,家家户户做饭都用柴灶,燃料则大多是从山上斫来的细枝柴梗,很是耐烧,而且灶膛里燃烧殆尽后的柴灰,即便是过上几个小时,表面看似不再有红火闪烁,但只要用火钳往下掏,还是能在一片暗红色的灰烬堆中看到依然跳动不已、热量充沛的点点星火。乡下人舍不得浪费这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于是就有了“烬煨”这门手艺。

②祖父的“烬煨”猪蹄让我难忘,无论选“料”,备“烬”,还是护“煨”,他都匠心独具。祖父选食材讲究,偏爱用骨多肉少、乏人问津的猪后蹄,还常说:“用柴灰煨猪蹄,就是要骨头多一点咯,才有嚼劲有味道;而且价格也蛮实惠咯。”一早,祖父就去集市购得猪后蹄。随后将之拨毛洗净,斩成两截,放入专用的甏子,再注入适量的清水,于是真正的“烬煨”就要开始了。

③等午餐灶膛熄火,但见祖父端起甏子,走进灶间,将盖紧的甏子小心翼翼埋入星火闪动的柴灰堆里,这一埋就是足足一下午。等到傍晚,祖父又小心翼翼在灶膛里换上晚餐的新鲜柴灰,并开甏盖放入些许盐和酱油,继续“烬煨”。按祖父的原话,这叫“最后的‘一把火’”,旨在确保被“烬煨”的猪蹄骨酥入味。

④半小时后,全身黝黑并沾满柴灰的甏子,就在一双双期盼的眼前,被祖父从火红的柴灰堆里起出。祖父铆劲用力吹去柴灰,打开盖子,猪蹄特有的浓香如洪水决堤般泄溢,一下就弥漫了整个厨房。我迫不及待夹起一块连皮带筋的肉往嘴里放,烫嘴也顾不上了。一嚼,那真是满嘴爽滑有劲、油而不腻的香浓啊!吃尽了肉,再咬去猪骨两边顶端的骨头盖,把嘴对着咬开的口子轻轻一吸,骨髓就“扑溜”一声滑进了嘴里,那滋味,岂一个“美”字了得!

⑤祖父曾说:“用柴灰煨食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在我手里失传咯。”他一直活到了98岁的高龄,去世前几天,他对家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再煨一次粥给他吃。

⑥回到城里生活以后,再也没有“烬”的条件和机会。每当煮猪蹄、猪骨,我总是格外怀念祖父的手艺。家里买高压锅了,第一回煮的就是猪蹄。高压锅上阀后,半小时左右就煮好了,猪蹄确实也煮得烂熟,用竹筷戳皮,一划即开。但是说真的,这与当年我在祖父祖母家里吃到的“烬煨”猪蹄相比,无论香味、嚼劲还是鲜度,总还是差了那么一些。

⑦而今,想吃到正宗“烬煨”的食物已经很难,即便是我老家的小山村,也已大多改用煤气或天然气,不再劳神费事,也没有柴灰再去“烬煨”了。科技的力量总是颠覆人的想象,时下五花八门的炖锅,其功能大可与“烬煨”匹敌。有些炖锅用的还是陶瓷,甚至还有些用的是名贵的紫砂,而且既可“大火猛煮”,也可“小火慢炖”,功能齐全。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其中好像少了一些我再也追不回来的东西……

⑧有一天读书,突然看到已故谢晋导演曾说过的话;“用煨粥煨出来的东西,是家乡的滋味,也是乡愁的滋味。”是啊,脱离了家乡的柴灰、食材、髪子,就会失却家乡的滋味、乡愁的滋味。而失却了家乡的滋味、乡愁的滋味,不论食材再好,烹制工具再先进,恐怕都会与真正“烬煨”的滋味咫尺天涯,不是吗?

(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