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奇奴者,不知其姓名。康熙甲子,圣祖幸塞外,还京,有人衣短后衣,无冠,跪道旁,呼万岁。上止辇问之,则对曰:“有所谏,今条奏时务十二事。”上问:“若何人也?”对曰:“刑部郎中某家奴。”当是时,时局已定,四海承平,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遂执付所司,按冲突仪仗妄行奏诉律,发近边充军,杖而流之关外。奴仰天叹曰:“吾为人奴,虽劳苦,不废书,以今世之务,合吾书之说,所宜言者固多。意台省诸大官,此月不言,必他月也,他月无闻焉;意今年不言,必明年也,明年又无闻焉。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而孰意独罪至于此耶!”未出关,杖疮发,死于路。

(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劳 , 不废书     必先其心志 B、吾义不杀人       所宜言者 C、此为何人         何人也 D、公输子之         台省诸大官
(2)、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A、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B、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C、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D、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奇奴是刑部某一位郎中的家奴,在康熙返京的途中跪在道旁,拦驾进谏。 B、奇奴草拟了十二条建议,发表对当今时务的意见。 C、康熙认为当时社会安定,奇奴进谏是妄言,让人杖罚之后流放关外。 D、奇奴之所以急于进谏的原因是他每年每月都在进谏,但没有回音。
(4)、请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而孰意独罪至于此耶!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 , 逍遥而相羊 , 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 )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有删改)

【注】①方舟上人:僧人名。②偃蹇而优游:自得悠闲地游览。③相羊:徜徉。④濯颍水、登首阳: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认为尧的话弄脏了他的耳朵,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避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这两个是关于品行高洁、清廉的典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