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科普阅读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北江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次声波

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Hz以下,波长却很长,传播距离也很远。它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例如,频率低于1Hz的次声波,可以传到几千以至上万千米以外的地方。次声波具有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全长十多万公里,历时108小时。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内新地岛进行核试验激起的

次声波绕地球转了5圈。7000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许多灾害性现象如火山喷发在发生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预测灾害事件。地震或核爆炸所产生的次声波可将岸上的房屋摧毁。

次声波如果和周围物体发生共振,能放出相当大的能量,如4~8Hz的次声波能在人的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和肺壁受损,也可以用以摧毁特定目标。

(1)以下不属于次声波的特点的是

A.传播远                         B.能够绕过障碍物        C.频率高                         D.穿透力强

(2)次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频率越的次声波穿透力越强;

(3)在海洋中,次声波比超声波能够传播的更(选填“远”或“近”);

(4)苏门答腊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时间约为100h,则这次次声波传播的路程约为km(设此时声速为340m/s);

(5)Hz的次声能在人的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和肺壁受损。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普勒效应

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科学家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鸣笛声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鸣笛声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声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就会不同于声源发声的频率。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波长减小,频率变大,音调就变高;当声源离观察者远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波长增大,频率变小,音调就变低,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用于交通中的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用不同颜色标识出,因而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

(1)交通中的测速仪和医学中的彩超都是应用{#blank#}1{#/blank#}工作的;

(2)多普勒效应发生的前提是声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blank#}2{#/blank#},若声源不动,观察者向声源运动,{#blank#}3{#/blank#}(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3)从听到火车鸣笛的音调变高判断,火车正在{#blank#}4{#/blank#}(选填“靠近”或“远离”)观察者;

(4)彩超仪器发射的是一系列的{#blank#}5{#/blank#},彩超既具有的{#blank#}6{#/blank#}优点,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