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以“低碳生活”为主题,旨在使公众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例如,随手关灯、回收废旧物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再如,调低空调的温度,减少汽车的出行等,既可以节约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习惯于低碳生活的人士认为,选择低碳方式生活,摒弃奢华的物质追求,能带来心灵的宁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材料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1)、从【材料一】可知,“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的意思是;“低碳生活”的关键是
(2)、阅读【材料二】,从两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海冰
【材料一】
海冰主要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相当复杂。虽然海冰主要是由海水冻结而成的,但其盐度不同于海水,通常情况下比海水低2~10‰。
海冰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海冰的盐度、温度和冰龄。通常新冰比老冰的抗压强度大,低盐度的海冰比高盐度的海冰抗压强度大,所以海冰不如淡水冰密度坚硬,在一般情况下海冰坚固程度约为淡水冰的75%,人在5厘米厚的河冰上面可以安全行走,而在海冰上面安全行走则要有7厘米厚的冰。当然,冰的温度愈低,抗压强度也愈大。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时期,为解救船只,空军曾在60厘米厚的堆积冰层上投放30公斤炸药包,结果还没有炸破冰层。
淡水在水温降到0℃以下即可结冰,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时所需的温度比淡水低。随着盐度的增加,海水的冰点也逐渐降低。
【材料二】
①海冰受风力和洋流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其推力与冰块的大小和流速有关。据1971年冬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新“海二井”平台上观测结果计算出,一块6公里见方,高度为15米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筑物。
②海冰灾害对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坏力,除上述推压力外,还有海冰胀压力造成的破坏。经计算,海冰温度降低1.5℃时,1000米长的海冰就能膨胀出0.45米,这种胀压力可以使冰中船只变形而受损。
③海冰运动时的推力和撞击力都是巨大的,1912年4月发生的“泰坦尼克”号客轮撞击冰山,遭到灭顶之灾,是20世纪海冰造成的最大灾难之一。可见海冰的破坏力对船舶、海洋工程建筑物带来的灾害是多么严重。
【材料三】
为了应对海冰的灾害,目前我国形成了海冰预警机制,分为蓝色、黄色和红色三个等级。蓝色预警表示冷空气即将来临,海面可能会结冰;黄色预警表示冷空气来临后已经出现冰情,此时必须进行防范;而红色预警则表示海冰已经到了最严重的程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点燃阅读热情,给你读书时刻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新节目《朗读者》赢得了如潮赞誉,网络上下对这档节目的评价更是近乎“零差评”。嘉宾们以念诗、读散文和家书的方式,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观点1:重拾书本,感受文字强大魅力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节目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回顾人生片段,将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给观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习惯,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会逐渐丢弃,而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一直坚持下来。

    文字的力量,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了。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变得寥落荒芜。尽管在国家的倡导、媒体的呼吁之下,喜欢读书的人仍为数不少,但毕竟少了许多。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感觉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让人们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正是此类节目的意义所在。

    文化节目广受好评,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高扬,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据红网)

观点2:走红背后,召唤人文精神回归

    看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就值得思考。无论“清流”还是“清新”,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笔者看来,节目走红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其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虽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一档节目能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使命么?对此,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虽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但应该看到,无论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评析,还是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去追寻,节目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至关重要。(据中国青年网)

观点3:多维阅读,构筑新型生活方式

    《朗读者》用情感共鸣唤回文学认知,给人一种新的实在的媒体体验。其先讲故事、后朗读的模式将文化与生活连线,告诉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阅读,换一种方式去做高雅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为观众呈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更激发了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朗读者》这档节目告诉我们,健康需要营养,心灵离不开阅读。阅读一本书,你看见的是无声的文字,你听见的是有声的倾诉。当你能感受到这种倾诉,你就会发现世间百态的复杂和简单,就会理解情感的缤纷色彩,珍惜生命的本真价值。有人说,阅读要有呼吸的感觉;有人说,阅读要有燃烧的感觉;有人说,阅读需要给心灵以慰藉。我觉得,阅读应该从真实、价值、厚度、暖度的维度,去感受文字的亲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档节目拥有大批的年轻观众,他们中很多人刚刚真正开始感知人生的内涵,节目可以启发很多年轻人,教会他们如何给自己的生命质量做加法。确实,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理应主动去搭配自己喜爱的精神食粮。故而,此类文化节目多多益善。(据中国经济网)

拓展材料:

《见字如面》节目简介

《见字如面》是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阅读推广节目。节目邀请一线当红明星,用生活化、角色化的声音,变身为写信人本身,为大众读出“他们”写的信。所读的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社会风物仿佛都触手可及。而信中幽默的文字往往有种特殊的力量,直击人心。这样精致纯粹的节目将带领观众重新领会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唤起大众对书信的重新认识。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也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选手们在电视节目中除了展现自己的诗词歌赋造诣,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他们喜爱的诗词带来了更为令人信服的注解。

十期节目里,全国各地的普通人构成的百人团成员们的风采、性情带给观众最大的惊喜,诗词带来的欢乐与忧伤,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得到释放。他们的共同经历,就是拥有的一颗热爱诗词文化的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科协2014年启动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科普中国”栏目和互联网+科普活动,已经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响亮品牌。“科普中国”各栏目频道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模式,与人民网、新华网、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上线1年的科普信息内容资源已达1.5TB,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达到50亿人次。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康友所长认为,我国目前有6亿多网民,其中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

材料二:

    科普工作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5年前的科普主要依靠文字、展板、场馆等传统手段传播科学技术。尽管全国建有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但与十几亿人口和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平台的现状极不对等。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还存在着先进科学知识仅被少数人掌握、大多数人提升较慢的现象。要全面提升,就要转变工作思路,让互联网公司投身进来。在传播内容、方式、主题上,多思考公众需要,根据公众的自我选择意识,化公众被动接受为主动需要,利用云计算、云平台等分析工具,分析公众的搜索习惯,精准推送内容,做到因人而异,按菜单点菜。另外,也要完善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机制。

材料三:

项目

    年份

科普方式

传统科普方式占有率

我国公民参与比例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

2012年

传统方式

83%

23.5%

3.27%

2017年

传统方式、PPP模式、互联网+

46%

53.4%

6.20%

材料四:

    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要有机结合,事业和产业并举,产业是事业的有力补充。截至目前,我国科普产业总体来说仍散、小、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家参与传播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数科学传播工作还没有变成“有利可图”的事。商业氛围能让科学传播事业有较好的市场保障,一些科普节目要面向市场盈利。再说,开展科学基金资助活动,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变得家喻户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