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月考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成功在气质

①气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当我们从人群中穿过,能够从匆匆人流中发现哪些人是成功者,哪些人是失败者吗?其实,区别他们很简单。成功者和失败者走路的姿势、速度、眼光、表情、神态是迥然不同的。一个成功者,行走的速度是快捷的,目光如剑,神态自信,他周身洋溢着自信自强的气质。而一个失败者,走路拖泥带水,目光呆滞短浅,表情暗淡。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判断,这是一个缺乏决断力和自信力的人。

②成功的气质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超越苦难,坚信自己的魄力能够打开困境,坚信自己的智慧能够出奇制胜,就一定能够独立自主地走向成功。而一个失败者,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坚定的自信力,缺乏心理上的必胜信念,因此缺乏先行一步的勇气,最后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陷入不可救药的泥潭。

③对于一个人来说,才干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自信可以创造奇迹。自信心能够把一个人的才干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能够帮助其把握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在一个自信者面前,我们能感觉这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是一个可以依靠信赖的人,你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而一个失败者就不同了,那种穷途末路的无奈,那种无计可施的窘迫,那种无能为力的尴尬,只能让我们选择躲避。

④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中,我们还会发现,自信更是一种大无畏的领袖气质。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有一段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当时的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发现了年轻的苏轼,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当时,还有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年轻才俊,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纷纷走上文坛,宋代一时人文繁荣。一批年轻人在欧阳修的引领下出来了,他们取代欧阳修了吗?没有,欧阳修与他们一起,组成了宋代最璀璨的文学星空,相互辉映。而欧阳修,因为领袖气度,更显气质不凡。他们在一生当中,坎坷多难,但是愈挫愈奋,最终走向人生的巅峰。他们的身上似乎从来就没有忧郁、胆怯、恐惧这些词汇。这种成功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气质,只是有的人把它挖掘出来,而有的人终生都让它沉睡着。

⑤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点燃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信之火。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选择,确立自己的起跑线,锁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往无前,永远乐观,抛弃犹豫,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坚信自己必定会走向事业的成功,遇到困难决不瞻前顾后、气馁后退,你的人生同样能够灿烂光明。

⑥人生没有注定的失败者,失败者是败在自己信心脚下的人。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哪则材料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论点?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培根

材料二: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

举一反三
阅读《正确的态度成就人生》一文,完成小题。
      ①一条蚯蚓,遁地三尺,穿越黑暗,缘于它坚持不懈地挖掘;一只大鹏,俯瞰五岳,睥睨江河,缘于它始终不渝地飞翔。一条山路,尽管崎岖险恶,但不畏艰险的人终会抵达高山之巅;一条大道,尽管平坦宽阔,但瞻前顾后的人也会半途折戟沉沙……这一切,都缘于态度。
      ②端正学习态度,可以使一个学子在学业上柳暗花明;调整工作态度,可以让一个人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用来成就人生的。它可以使一个人清醒地审视自己,理智地面对人生,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溺,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从而在浮躁的尘世上从容不迫,在喧嚣的生活中淡然自如。
      ③在一生中,总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而正确的态度则会使这个目标更加坚定。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专注并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且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义无反顾。他们的人生态度常常是明朗、坚定、睿智、乐观的,像洒向草地的阳光,像掠过江面的劲风,在灿烂中摇曳着生机,在刚劲中透露着力量,充满着无限活力。抱有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慵懒、倦怠、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像秋日的落叶般飘零,像墙上的衰草般枯败、沉郁,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④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⑤如果说,品质是从生命的个体上旁逸斜出的一条绿色藤蔓的话,那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则是绽放在这些藤蔓上的色彩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在绚烂地绽放后,最后为你结出最美的人生果实来。
      ⑥如果你生活困顿迷茫,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心遂愿,就该想着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你会因此而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留一份寂寞给自己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看那路上行人,行色匆匆,鱼贯穿行;你看那空中航班,南来北往,穿云破雾……哪一个不是为名,抑或为利而忙碌?正是因为太多太多的人把名利当作了人生的基点,才使得原本清静的世界喧嚣不已,才使得原本简约的人们繁忙不堪。然而,为名为利繁忙之余,倍感身心疲惫的人们却又常为终生碌碌无为而遗憾不止,于是在垂暮之年依然发出“可怜白发生”的人生哀叹!
      ②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名利于人,实乃身外之物,如何值得用弥足珍贵的生命去换取?如何值得用欢歌与笑语去赎买?再说“鹪鹩(jiāo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一腹。”人又何必用无谓的繁忙,去充塞自己人生的闲暇与安宁,去漠视自己人生的快乐与欢欣;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份至清至性的寂寞呢?
      ③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才能在寂寞中享受生活的真味,体味生命的快慰。真水无香,平淡最真。人只有在心无羁绊,思无杂念的境况下,才能看见生活的本真,还原生命的滋味,追寻到生命的乐趣。陶渊明辞官而归田园,抛弃虚伪和浮华,把一份寂寞留给自己,终于使自己体会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份惬意,享受到“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的人生的三大快慰;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归隐山林,把一份寂寞留给自己,终于使自己享受到了“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刘禹锡隐居陋室,把一份寂寞留给了自己,终于品味到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一份诗情画意,享受到了一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灵的恬静与快乐。 
      ④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才能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本性,在坚守中丰厚自己。在现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人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在寂寞中坚守本性,在坚守中励精图治,风发扬励,才不至于身心俱损,徒耗光阴,毕生一事无成,徒增感叹。真正珍爱生命的人,都懂得抛弃繁文缛节,崇尚简约,将自己置于一份寂寞之中,让有限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最旺,生命之光照耀得最远。大学问家钱钟书谢绝一切采访,也从不在任何会议上露面,长期蜗居书斋,杜门避嚣,专心治学,终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简约生活。他说:“我不愿意因为开着无谓的会,做着无聊的事,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而浪费生命。”结果钱先生著述等身,人生丰厚无比。
      ⑤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为心灵腾出一个宁静的空间,才能反躬自省,感悟生命。老子说:“五色令目盲,五音令耳聋,五味令口爽。”一个生活在喧嚣嘈杂社会中的人,如果不能心有定力,就容易随波逐流,进而丧失心志和灵魂,人也就变得平庸甚至庸俗。因而,一个人,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时常给心灵腾出一个宁静的空间,让心灵遨游于天地,才能“养天地之正气”;让言行比照于贤人,才能“法古今之完人”,才能“吾日三省吾身”,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才能达到心灵的饱满和充盈。
      ⑥由此可见,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人啊,与其无谓地在喧闹中为名利忙碌,不如留一份寂寞给自己,让自己在寂寞中嬗变,变得飞扬而超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西方孝文化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西方现代经济的发达水平使得它有能力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比较齐全的养老院体系,尽管许多老年人会比较孤独,晚景凄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他们更不愿麻烦子女,无怪乎有人说西方社会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相对来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批判比接受多,对父辈一味的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

       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所以,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总之,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所长,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删改。)

阅读

善读无字之书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功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宇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甲】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乙】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丙】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之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才能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丁】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