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一)试卷

现代文阅读
(1)、阅读选文,结合《皇帝的新装》和“链接材料”,谈谈童话对儿童和成年人的教育作用。

链接材料

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安徒生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2)、展板一:科普展示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根据对新能源的“科普展示”可以看出新能源有什么特点?
(3)、请结合“知识卡片”,判断以下四个图标分别代表哪一种新能源。

A. 地热能 B. 核能 C. 氢能 D. 生物能

知识卡片

知识点1: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

知识点2:核能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知识点3:氢能是指氢气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目前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

知识点4:生物能是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固定和贮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新闻写作,如何做到“读者视角”?

①在新媒体时代,大多数作者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都擅长写自己的情绪,让更多的人通过文章了解自己,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但是他们的文章阅读量很低,你可能需要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思考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谈到新闻写作,有些新闻工作者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怎样表达更优美,如何修饰等上面,他们却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读者需要什么,并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来影响和满足读者的感受

③比如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标题:

2019年河南高考分数线发布:一本文536一本理502

——河南教育考试院网站

④这则标题用词方面是不是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如果你是2019年河南高考的考生,你会不会关注这个新闻?如果你是2019年河南高考生家长、亲戚朋友,读者对于新闻的关注,首先看中的并不是他的词句是否优美,要想写好新闻,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感受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赢得读者的关注。

⑤互联网时代下,当今媒体愈发激烈竞争,其归根到底就是对读者群的竞争。如何抓住读者心理,成为了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报道工作的重点。就拿2020年重庆吊水洞煤矿“12•4”重大火灾事故为例,消息发出后,但是,从当今老百姓对社会的参与意识来讲,反思这种事故为什么频发。通过对死难者善后情况的报道,人们还会联想到赔偿、保险问题,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从过去被动的“告诉我“变为主动的“我要知道”。从简单的知晓事情真相发展过程变为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就是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媒体报道的变化,转变思维,站在读者的视角,找出其中与读者的兴趣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报道。

⑥那么,如何摸准读者的需求,做到以读者的视角介入新闻,也是一个系统。在采写新闻时,一方面运用系统思维,弄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放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中去判断读者更关心的点是什么、更想知道的是什么,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署名文章,题为《把握机遇,科幻创作天地宽》,科幻创作和科幻阅读再次受到关注。平时与家长沟通时,笔者能感觉到,家长普遍对科幻创作和科幻阅读存在一些误区。在他们的认知中,科幻不如科普,科幻作品也只是闲书。

科普作品中满满都是“干货”,还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科幻作品的科学含量只有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比例,剩下都是“编故事”。

那么,科幻与科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科普的核心是回答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我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寻找标准答案。而科幻的核心是提出问题。未来世界留给我们的提问,很难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因此,科幻与科普应该是科学精神的两条腿,我们既要读科普读物,学习知识,也要读科幻作品,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案养和科学精神。

科幻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梁道之一。科幻和科普同样重要,它能够填补教育缺失的环节,科幻和科普必须在教育中齐头并进,才能为中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笔者呼吁,家长们要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科幻作品。

(整理自何明瀚《面向未来提出问题,科幻文学并非“闲书”》)

材料二: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救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毫无疑问,科幻是承载这一使命的绝佳载体。

科幻具有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天然优势,科幻教育能够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科幻救育中,激发好奇心是最先发生的一种教育作用。科幻小说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青少年对科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更自觉地融入科学教育课程。想象力在科学教育中也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所有想象中,科学虚构或者说科幻想象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日益突出且不可替代的启示性作用。

科幻还拥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基因,可在科技创新的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科幻可以孕育科技创新的概念萌芽。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碰撞的火花,是科学创新呈现的载体。英国国家科学、技术与艺术基金会在2013 年的《科幻与创新的互相影响》报告中总结了280个科幻文本中的概念与真实世界创新互动的案例,充分展示了科幻孕育创新概念的潜力。其次,科幻可以促进创新成果在大众的传播。创新成果的广泛传播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早期阶段,大众接受创新产品和服务需要较长时间。面向大众的科幻作品可以提高大众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有效地缩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时间。

(整理自付昌义《科幻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网络小说的崛起也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曾经看起来与网文“无关”、似乎较难适应网文创作方式的小说类型,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整体题材转向的冲击之下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科幻题材网文作品不断涌现,通过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的书写,记录了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起点中文网科幻平台的新作家和新作品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112.5%,甚至一些其他题材领域的知名网络作家也开始“转战”科幻题材创作。

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界的逆袭,一方面是受到近年来热门科幻小说《三体》和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向现实主义题材转向的浪潮的推动。尽管在大众看来,科幻小说是明显的幻想题材,似乎与现实主义相抵触,但事实上,科幻小说和现实题材作品都与科学理性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

除了创作成绩十分瞩目,科幻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也不断壮大和年轻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起点中文网科幻品类的读者数蚤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18.89%。其中,“Z世代”年轻人成为科幻网文的阅读主力军。而在创作者方面,同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截至2022年上半年,科幻网络文学新作者画像大数据显示,“90后”占比为25. 3%,“95后”占比35.06%,“00后”占比7. 93%。(整理自《中国文化报》)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基地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选自教育部《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 “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

(选自中国教育报《 Sora来了,教育更须戴上“明日之镜”》)

材料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

人民网记者: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

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人民网记者:____?

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选自人民网《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

阅读

孙颖莎、王曼昱,一场决赛中的两位胜利者

中国新闻网2024年06月04日

  在3日晚结束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女单决赛上,孙颖莎以4:3击败队友王曼昱。比赛结束后观众为两人的全力一战起立鼓掌。

  国乒的队内对抗的水平之高人尽皆知。在进入决赛前,头号种子孙颖莎仅在队友陈梦身上丢掉两局,其余比赛全部零封对手。王曼昱则被队友陈幸同拿到两局,其他比赛同样实现零封。对国乒这支队伍而言,会师决赛的两人已经完成了赛前目标,抛下包袱的两人只需为冠军而战。

  3日的重庆冠军赛是双方今年第三次在单打决赛中碰面。尽管决赛是7局4胜制,双方首局提速让比赛仿佛进入了决胜局节奏。

  随着比赛进行,双方每个回合的多拍相持速度越来越快,出现“神仙球”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场观众最初还会为双方的拉锯喝彩,但精彩场面应接不暇,人们逐渐忘记欢呼。

  当比赛进入后半段,高强度的对抗让两人状态均有下降,开始出现失误。关键分上回球出界后,孙颖莎皱眉摇头,用手指敲击太阳穴;未能抓住反击机会时,王曼昱用双手撑于膝盖之上,弯腰数秒调节呼吸。

  双方的激烈对抗仿佛要再现4月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女单决赛场面。彼时两人战至第七局(决胜局)9平,最后关头孙颖莎用两次主动进攻突破了对手防御,方才决出胜负。

  戏剧性的是,两人本次交手同样进入了第七局,比分又一次来到9平。关键时刻,孙颖莎再次主动在正手发动进攻,连取2分,比分最终定格在11:9。孙颖莎在重庆捧起了本赛季第四座单打冠军奖杯。

  赛后孙颖莎主动提到了澳门单打世界杯。她说,本场比赛和世界杯决赛相似,比赛的上下起伏、两人的发挥、最后的局分都一模一样。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就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我们两个做到了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我觉得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我们都是胜利者。”孙颖莎说。(完)

(中新网记者 郝凌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