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
甲
A冷笑道:“都说你的脑袋硬,我却不信!你站着,让我砍上三剑出出气,我就把宝扇借给你!”悟空一听,欢喜道:“嫂嫂此话当真?”A道:“决不反悔!”悟空说:“好,一言为定。你砍吧,砍完了就借给我扇子!”说着,就把脑袋伸了过去。
A高高地举起宝剑,狠命地朝悟空头上戳去。只听“当”的一声,火星乱冒,悟空头上却连个红印都没有,还摇头晃脑地笑道:“来来,还有两下!”A又惊又怒,使出吃奶的力气,又连刺两剑。可悟空依然毫发无损。
乙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B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乙文出自名著《》,文中的B是。
《朝花夕拾》阅读任务单 (1)探究问题:《朝花夕拾》中“双重视角”的写法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有何作用? 回答:____ 【答案】示例一:双重视角可以强化情感表达。如语段一中,“确凿”表示肯定,“似乎”表示犹疑,看似矛盾,实则表达了鲁迅的复杂情感,从成人视角看,百草园确实长满野草,平平无奇,但在童年鲁迅的眼中,野草里有别的生命,别的乐趣。这样的双重视角下,我们感受到了小鲁迅的童年之趣,也深刻体会到大鲁迅内心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伤感之情。 示例二:双重视角可以强化情感表达,增强批判力度。如语段二中,当时的“我”因为郭巨埋儿而感到担心害怕,而后来的我觉得“傻气”,这其中既有对当时孩童心理的调侃,又包含了成年鲁迅对“荒唐孝道”的揭露。无论从情感表达还是批判力度上,都体现了双重视角写法的表达效果。 | |
研读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 | |
【语段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阅读提示一】 (2) “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 【答案】略 |
【语段二】《〈二十四孝图〉》节选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 | 【阅读提示二】 (3) 如删去“现在想起来……”部分,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答案】略 |
三.任务群三:遇见先贤·启迪哲思(19分)
4.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19分)
【甲】论语(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乙】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③ ,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
【注释】①愤:憋闷,心中渴望通达而未能实现。②悱:想说而不能恰当说出来。③秦青: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