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初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名著阅读。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艾青的长诗《》、《》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的歌手。他的成名作《》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2)、A道:“叵耐这厮无礼,却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却坏我的名目,学我使两把板斧,且教他先吃我一斧!”劈手夺过一把斧来便砍。B慌忙叫道:“爷爷!杀我一个,便是杀我两个!”A听得,住了手问道:“怎的杀你一个便是杀你两个?”B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

选段出自《水浒传》,其中的A是(人物名),B是(人物名);由于书中B的表现,如今B已成为的代名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情节

(英)福斯特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从人物可看出作品的特色,而从动作(人物的行为)才能感到悲或喜”。可以断定,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见解是不对的。

    现在就让我们谈谈为什么不同意他上述见解的理由吧。“凡是人的悲或喜,”他还说,“都是以动作来表现的。”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人的悲喜之情也蕴藏于内在活动之中,并不为外人所知。对此,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小说家也不无同感。我们所说的内在活动,亦指那种没有外在迹象的活动。

    然而,我们也不必借此机会责难亚里士多德。他在写上面引用的那些话时,是仅就戏剧而言,这无疑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剧中人的悲喜之情只能以动作的形式表现,否则,观众就无法看懂。这正是小说与戏剧的重大区别。

    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小说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这也是情节,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这种形式还可以再加以发展。这句话不仅没涉及时间顺序,而且尽量不同故事连在一起,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区别。

    情节是要凭智慧和记忆力才能鉴赏的。

    首先谈谈智慧。聪明的读者跟好问的读者不同。前者不仅注意用眼睛浏览新事物,还动脑筋思考。他看待事物常用两种观点:先将它孤立地看,然后再同前面看到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也许他还不明白,但并不急于马上弄清楚,留待以后再说。一本结构严密的小说,往往许多事情是错综复杂、互相呼应的,即使很有水平的读者也要到读完全书才能居高临下,鸟瞰全貌。小说中的这种令人惊奇的、也可说是神秘莫测的成分——有时人们空洞地称为推理成分——对情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设下悬念,如“王后为什么死去?”这是一种比较粗糙的表达方式。要是用暗示或对白的手法则较为高明,待再写若干页以后才让真相大白为好。神秘感对情节十分重要,没有智慧是无法欣赏的。对好奇心强的读者只要“然后……然后……”就行了,而要欣赏到神秘的奥妙,除用一半心思阅读下去外,还要留下另一半心思进行思考。

    现在再谈谈记忆吧。记忆与智慧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记住了才能弄明白。如果王后死时,我们已忘掉国王的存在,那就永远无法弄清她的死因。有些编造情节的作家总希望读者记性好,而读者也希望作家写得有头有尾、十分紧凑,对情节中出现的每个动作、每句说话都加以认真考虑,并注意节省篇幅;即使情节复杂也要前后连贯,像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只把死材料堆砌起来。对情节中的言谈或行动写起来有难有易,但都应令人产生神秘感,应让其顺着情节往前发展,不要迷失方向。情节开展以后,这些言行就要不断勾起读者的回忆,从而根据新的线索,即新的因果关系重新加以整理和思考,直到结局为止。如果情节引人入胜的话,最后结局就不会使人产生“待续”的感觉,只感到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这也许是作者所要显示的那种美感。假如作者什么都写得一清二楚,那就没什么美感可言了。尽管小说家不能以追求美感为目的,但如果他写不出具有关感的小说便无法立足。

【注】①本文节选自《小说而而观》第五章。本书是作者在英围剑桥人学三一学院所作的讲演,被誉为“20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③福斯特:英国小说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