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2.《烛之武退秦师》检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     ③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

⑤晋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爽快地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试分析郑伯的人物形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 , 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 , 将就征,周行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君曰:“此不足为也。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期必于秋。”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③,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④然后 ,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音,破碎⑤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① “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要:通“腰”。 ④胁息:屏气。⑤碎:通“萃”,军队行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