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以农民媒介形象为窗口,一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给农民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下是摘自《人民日报》(1978—2002年)的几个农民媒介形象。

形象一   劳动致富:响应号召的致富引领者

1984年开设专栏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塑造了“在县委书记三次到家撑腰壮胆后,打消顾虑大力开展家庭副业”;“坚信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获得财富”等典型先富农民形象。

1984年3月8日对专业户“番茄大王”张文康的报道,主体内容如下:三中全会后,他分得二亩三分七厘旱地,于是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起番茄种植。他的想法是:“要想富,政策加技术,如今党的政策允许我们农民富起来,但没有科学技术也富不起来呀。”经过艰辛的试验,他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许多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形象二   积极求变:财富积累下的思想解放者

1988年10月5日《遵化农村自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报道了河北省遵化县农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普遍建立起“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农村民主自治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公约和活动办法。

1991年12月13日的报道《农民怎样花钱——太行山里话市场(中)》提到:“获鹿县铜冶镇南铜冶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是一个富裕村,农民多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这里的农民对工业品下乡的要求是要名牌,质量好。真是财大气粗。”

形象三   进城求富:异地谋生的艰难生存者

2002年1月21日以“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报道,塑造了这一时期极为典型的农民工追薪形象:“农民工辛勤劳作却被欠薪,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最终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农民工喜笑颜开。”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1978—2002年)中的“农民媒介形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举一反三
旧厂新貌——时代变迁的缩影

2019年11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听取杨浦滨江建设情况汇报。杨树浦水厂——这座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见证并参与了19世纪以来上海的历史发展,其古典哥特式城堡建筑群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厂:立德洋行供水公司

 19世纪中叶,上海逐步成为万国大都会,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上海的饮水问题日益凸显。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看到“水”的商机,就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1880年正式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水厂从建造之始就是对英、法两租界供水,主要是为外侨服务的,工部局规定凡用租界自来水的华界居民必须缴纳租界巡捕捐,这也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又一霸道行径。

 1881年8月,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在原来厂址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安装机器,敷设输水管线,建造水塔。工部局英籍工程师哈特负责设计,水厂的主要设备及管道材料由英国制造,然后运抵上海安装调试。 1883年8月1日,杨树浦水厂终于全面竣工,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20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为远东第一大水厂。

新貌:申城的历史与未来

1952年11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征用,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成为其下属自来水厂。从此上海的自来水事业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社会公用事业。

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面提高城市饮用水水质,水厂进行了大规模设备及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选用了先进的在线水质仪器仪表等各种现代化生产检测手段,成为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制水企业,满足了杨浦、虹口、普陀、闸北、宝山等五个区市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现在的杨树浦水厂的功能定位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百年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浦滨江水厂浮桥栈道)

——摘自《杨树浦水厂—近代中国城市供水的起点》周海韵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