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两对基本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最后消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当年,就在国家治理方面,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了八百年的分封诸侯的制度,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传统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权力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既涉及到权力的支配与分配问题,也与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的稳定与巩固关系密切。如果仅从制度层面去观照里权与相权的关系,两者基本上是互为合作的关系。不管是所谓秦汉时期的“独相”,唐宋时期的“群相”,还是明清时期的“兼相”,它们都是因为要配合皇权才得以设立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相权的权力规模和施政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能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起到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作用。

——整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商鞅变法的内容为视角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在战国时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依据,并写出“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的“三个主要环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唐朝时出现“群相”局面的史实,并指出明清时期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兼相”制度及它们共同的职能。
举一反三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

史籍记载

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

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