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皖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1883年,美国《文官改革法》规定,禁止以政治理由解雇政府工作人员,不强迫政府雇员参加政治活动和提供政治捐款,使他们对两党保持中立。1927年,英国《劳资争议与工会法》规定,文官协会不得以政治为目的与任何政党或工会组织建立联系,公务人员不可加入具有政治目的的团体或活动。西方国家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旨在保证政治运行的稳定性 C、破坏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D、迎合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