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歙县志》记载:“(明中后期的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即使)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徽州地处江南区域,既有丰富的土产,又能依靠运河沿线一带的苏、浙等商业重镇,对外贸易的货物供给自不必说。至于如何躲避重重官禁将货物运达输送,则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购销网络。研究表明,徽商的购销网络是海上和陆上贸易的双向性销售,由海商、行商和坐贾或手工作坊三者构成。其中,行商既是负责将国内货物送达海商的媒介,也是将海商从海外收购到的商品运送回坐贾或手工作坊的中间人,而坐贾或手工作坊则是“源头活水”,他们或是深入农产品之地收购或是从事深加工,成为一级货源。

——摘编自张晗《论明代徽州海商的形成及作用》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洋行(特别是英国洋行)的分行把大部分棉制品运进汉口等商埠。汉口十一个大华商定期在上海通过其代理人购买进口的布和纱,然后把货物转售给汉口的零售商和从湖南及河南前来汉口购货的商人。1896-1897年兰开夏访华代表团报告说:“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还没有一个西方商人从事棉制品的进口(对华输出)贸易,除上海外,英国资本已经从汉口等口岸撤出,并且一直没有向重庆等新口岸投资。”有些专利商品或体现先进技术的商品,从20世纪开始时便建立了由西方人监督的中国代理商销售网。直至清末,进口货物的大部分销售业务仍操在中国人手中。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徽州海商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明朝中后期和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同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简牍115号记有“唐(即“糖”)于类一笥(盛物品的竹器)”,112号记有“唐(糖)一笥”,竹笥中有“糖笥”木牌。

史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221上《西域列传·摩揭它》

史料三:嘉靖年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中,视之,糖之上白色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材料二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