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任用商鞅开展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迁都咸阳后,“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古代改革家》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秦国正在进行变法,魏国联合宋、卫等国准备攻秦。秦国首先对韩用兵,大败韩国。次年,秦孝公与魏惠王会盟,两国讲和,结束了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不与秦国会盟的历史。公元前353年,齐国围魏救赵,大败魏军,秦国乘机攻魏旧都安邑,取得胜利。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魏惠王主动与秦孝公相会,两国再次讲和。公元前343年,周天子致胙于秦孝公,诸侯国都来称贺。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举一反三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作出贡献,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度的深远影响亦不可低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