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元代行省置圣相 、平章 、左右圣 、参知政事等官职 , 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 , 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 , 行省( )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举一反三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继续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移民实边措施。一方面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罪人被谪往边疆戍守或劳役,起到保卫和开发“初县”的作用,可以解决边疆的用人之需。这些戍守在黄河边上以及岭南各地的兵士,同当地百姓杂居,进行垦殖事业。另一方面还通过赐爵和免役等优惠政策,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被募的人群由政府提供生产生活用具,并将他们编入户籍,统一管理,教其战事,形成了紧密的基层组织,成为富有战斗力的团体。汉武帝时期,除了大规模的募民实边外,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军卒屯田,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用以保护商路、供给往来,还是汉朝管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组织程度高,战斗力更强;边地官府无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训练,只需供给衣食月俸。

——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材料二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表(部分)

朝代

措施

唐朝

唐太宗时期首创以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唐朝还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同时册封与和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边疆势力强大的政权,而军事讨伐则是唐朝维持对边疆有效治理最后采取的手段。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通过行省的设置实现行政管理制度的统一是元朝的一大贡献,而将唐朝曾经设置羁縻府州的区域也纳入其中,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番例条款》《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西藏章程》等等诸多法律制度。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