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诊断考试

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 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 , 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 , 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主人日再                     ②同舍生皆绮绣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           ④人谓板桥读书善记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俟其欣悦,又请焉/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B、中有足乐者/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学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之师/其印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 , 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______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延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②上:指汉文帝。③骑:骑马的兵士。④县人:京城外的人。⑤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⑥当:判决。⑦高庙:汉君臣供奉汉高祖刘邦的庙。⑧逆顺:这里指犯罪程度的轻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