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鼎湖山听泉

试一试,你能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吗(    )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    美

①艺术作品是通过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的。那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我们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从文字上分析,他必定使用了想象。

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眼睛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

③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它们对艺术创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现的想象是: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徘徊”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④但是,____。创造的想象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长信怨》的精彩全在后两句,这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公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⑤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⑥“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多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⑦不过,创造的想象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因而大半要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又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在《怨歌行》中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作品,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

⑧《长信怨》里的“玉颜”一词中,“玉”和“颜”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因为在色泽肤理上相类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语言文字的引申义大半都是这样起来的。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三个动词都是起于类似联想的引申义。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自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长信怨》中的“寒鸦”等。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实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多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⑨总之,艺术创造想要意造出更为缥缈的空中楼阁,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如此才能更好地慰情遣兴。

(作者:朱光潜。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

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只要看到标识就能了解营养成分。此次分级考虑的4项成分都是需要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因此在评定等级的判定上,需要取最低等级作为最终的总体级别此次分级将糖定为了非乳源性糖,以便将牛奶所含乳糖排除在外。

(选自《人民日报》)

◆非乳源性糖,每日摄入总量不宜超过25克。

◆饱和脂肪,每日摄入总量应在20~28克间。

◆反式脂肪,每日摄入总量应在2克以下。

【材料二】

    高糖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激活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释放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或奖赏的效果,当我们吃糖时,大脑会想起上次吃糖时那种甜甜的味道,于是分泌多巴胺,并期待下次继续这样做,长此以往,我们吃同样的糖,就已经得不到同样的快乐了,需要吃更多的糖来获得相同的感受,所以如果要戒断甜食,就需要我们试着重新激活自己想要的大脑奖励系统。

(选自光明网)

【材料三】

浙江一男孩饮料当水喝,16岁就患上痛风2024-04-21

杭州市2023年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综合监测结果显示,杭州市中小学生总体肥胖率为11.4%,总体超重率为14.2%,也就是说,每4个中小学生中就会有1个“小胖子”,与前一年相比,两者虽略有下降,但总体仍处于高位水平。

(选自杭州发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