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试卷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举一反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________。

(①黄河流域汉族南迁: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请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的特点。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卷七《高祖纪》

(2)材料二中的诏令体现了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一祖冲之像,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图二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图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每小组承担的探究任务,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一政权分立】

第一组同学搜集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战争示意图,从战争的视角探寻。

图一 官渡之战示意图

图二赤壁之战示意图

图三 淝水之战示意图

图四三国鼎立形势图

(1)说出图一二三所示战役具有的共同特点,观察图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场战争获胜的共同计策,指出图三所示战役的交战双方。

(2)指出图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图一二三中哪一战役有直接联系,并加以说明。

【探究二经济发展】

第二组同学搜集了文献,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材料一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注:湖北省境内)者十余万家……至于永嘉(注:西晋永嘉年间),丧乱弥甚。

——《晋书》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晋纪九》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样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根据以上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东汉、魏晋时期,中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只有由北向南。   

B.北人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促使江南地区开发和发展。

【探究三民族交融】

第三组同学搜集了图文资料,从民族交融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魏晋时期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十六国时期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灭亡后。匈奴贵族开始与汉人杂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人的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北魏时期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孝文帝)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魏书》

(4)依据表格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表呈现的史实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指出“孝文帝”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采取的应对措施。(任举三项)。

【探究四文化繁盛】

第四组同学搜集了文化作品的图片资料,从文化的角度探知这段历史。

图一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图二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

(5)请根据示例,完成对图二的介绍。

示例:图一是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碑刻,其字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是北魏时期社会崇尚汉文化的缩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