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还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一起讨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一: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如过年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清明祭祖,立夏碰蛋,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各地民俗各具特色。如“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来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从大年三十到二月初二,艺人们走村串乡地去表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庆平安,他们舞起黄沙狮子,热热闹闹度过节庆。
(选自“博雅特产网·台州市民俗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
“一声哨子响,千百棍子舞。”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等传统文化内容在短视频走红,掀起一股民俗文化热潮。抖音“福建游神”相关话题播放量达86亿,“福建世子天团”更是成为新晋顶流,引得人民网等官媒都下场评论。
传统文化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在短视频场域中焕发新生。短视频的通俗性和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的严肃、精英叙事方式,通过趣味化、社交化的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这场狂欢。
(选自2024年3月《走进短视频的传统文化:放下身段,参与狂欢》,有删改)
材料三:
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政府主管部门要把非遗保护工作融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之中,使之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要根据保护项目确定传承人,悉心听取传承人意见,与传承人共同担负起责任。实施抢救性保护工作,广泛建立民俗文物数据库、民俗资源数据库、非遗传承人数据库。支持建立更多的民俗博物馆,抢救濒临消亡的民俗项目,以实物或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做好宣传,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引导民众自发参与,设置一些参与性项目,增强观众体验感。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学者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深入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整理、提炼优秀民俗文化形态,并结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将民俗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精神文化构建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为发展地方经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
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自主参与。要积极推动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加强对青少年民俗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选自2024年2月《民俗学专家谈:如何传承发展好新时代优秀民俗文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