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起始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与茶

钱歌川

    ①茶是中国人发现的一种饮料,与中国文化同具悠久的历史。懂得喝茶的艺术,又能辨别茶的好坏的,当然以中国人为第一。

    ②远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传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是喝茶对人的好处,也是最古的记录。茶最早产于蜀地,到了三国时代,喝茶的风气已经更加普遍了。

    ③到了唐代,茶博士陆羽撰写了《茶经》一书,茶的焙制及烹饮的方法,才得到完善的注释,使世人更懂得喝茶的艺术了,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喝茶的风气,在这时达到了流行的顶点,不仅人人喝茶,家家都要喝茶,在贸易繁盛地带或通行大道上设有茶座,自不待言, 乡间墟集草市, 都有茶座的开设。这时的茶座,是单纯卖茶的地方,没有其他复杂的饮料,更没有点心之类可吃的。

    ④但是到了宋代,茶座又称茶坊,所卖的茶,五光十色,除纯茶外,又有酸梅汤、姜茶、和合汤、宽煎叶儿茶等等。《水浒传》中记述北宋时的茶坊,又有不少花样,例如王婆在清河县城紫石街开设的茶坊,在茶内还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此外,又有甜的杏仁茶,咸的牛肉茶,随客人的嗜好而供应。

    ⑤南宋时设在临安的茶坊,又称茶肆,比王婆的茶坊又大异其趣。

    ⑥在中国,茶是民间最普通的饮料,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有些地方,因天时地利的特惠,以及品种的优异,所以产品特别有名,驰誉遐迩。据陆经所载,原有五种不同的名称,如早采的叫茶,晚撷的叫茗。但后来茶产愈来愈多,只得个别另立名目,以资分辨。如以采取时间而得名的有雨前茶、白露茶等;以产地而得名的有浙江的龙井茶、福建的武夷茶、安徽的六安茶、云南的普洱茶、湖南的君山茶、台湾的冻顶茶等;以象征事实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碧螺春、铁观音等;以色泽而得名的有绿茶、红茶、白毛尖茶等;以香气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苦茶等。至于团茶、沱茶、砖茶、块茶、梗片等,便是以制出后的形式而得名的。

    ⑦当春季茶树发芽时,即由茶树上采摘嫩叶,叶的尖端即称为尖,或名叫枪,分有五等。采摘时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妇女用指甲采的更为名贵。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⑧茶叶采摘后,马上就得进行焙制。制法不外晒干,揉团,摊开,焙烘几个阶段。制绿茶时必须先用高温把叶中的酵素杀死,以阻止它发酵,所以绿茶又称不发酵茶,可以保持茶叶天然翠绿的色泽。至于红茶的制法,是把从茶树上取来的青叶,略为晒干,加以揉捻,使茶叶中的细胞破裂,挤出液汁,然后放着让它发酵。发酵时茶叶的绿叶素破坏了,出现红色,加以烘烤,便成红茶。在中国的安徽祁门,便是著名出产红茶的地方。

    ⑨茶叶之所以芬香,是因为它含有芳香油的缘故。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挥发,红茶在发酵后,经过长时间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没有绿茶芳香,事属当然,无须多辩。如珠茶、贡熙茶、蟹目茶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见茶的种类繁多了。

(文章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茶。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一说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阅读第⑥自然段,体会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陆经所记载 , 原有五种不同的名称,如早釆的叫茶,晚擷的叫茗。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⑤自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B、第③自然段横线处可以填入的关键词语依次是“即使……也……”。 C、茶的焙制方法可分为晒干、揉团、摊开和焙烘四个阶段。 D、红茶之所以没有绿茶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晒干,其中易挥发的芳香油消失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蚂蚁的本领
①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蚂蚁就会修筑“公路”。亚马孙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干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然能“设计”出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②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③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
        ①众所周知,在侦破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借用指纹或DNA鉴定手段,让犯罪分子伏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警方还巧用人类特有的声纹或
耳纹来破案缉拿真凶,让罪犯难逃法网。
     ②在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曾发生一桩案件:一个男孩放学时被人绑架。正当孩子的父亲在家坐立不安时,一个陌生口音打来了电话,提出立即用重金赎回孩子。孩子的父亲机智地要求宽限一昼夜,以便筹款,并与陌生人约定第二天再通电话,告知交款的时间与
地点。
  ③搁下电话,孩子的父亲向警察局报了案。于是,警察们窃听并用专门仪器录下了第二天的通话。第三天,当地的广播电台广播了一则有酬“寻人启事”,基本情况是:男,42~43岁,莱因·维斯特法利亚北部地区人,体力劳动者,秃顶、肥胖。然后,又播出了一段此人的声音剪辑。在广播后的整整一小时内,竟有上百个居民涌向警察局,其中有8个人同诉一个人。于是,这个人随即被拘,经审讯查证,这个人正是罪犯——他是木匠,42岁,出生在维斯特法利亚,肥胖、秃顶。
  ④这个案例就是以声音识别罪犯,通过声纹鉴定而侦破案件。原来,人的语音如同人的体貌一样,千姿百态,各有特征。因为,人的发声系统是由声带、口腔、鼻腔、舌、齿、唇、肺等45个生理结构各有差异的“构件”组成,而每个“构件”因讲话习惯和方法各不相同,在发声时又可取100种不同的“姿势”,结果就使人的声音可有45100种音色,每个人都有独具一格的声音特征。科学家们使用声学频谱分析的方法,可以显示出每个人语音的特征,其显示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声纹。
  ⑤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声纹不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实验证明,无论讲话者是故意模仿他人声音和语气,还是耳语轻声讲话,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声纹却始终相同。基于声纹的这两个特征,侦查人员就可将获取的犯罪分子的声纹和嫌疑人的声纹,通过辨声技术进行检验对比,迅速认定罪犯,为侦查破案提供可靠的证据。
  ⑥除了声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 罗辛博士领导一个研究小组,致力于将录像带或照片中罪犯的耳朵与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耳朵进行对照比较工作,使耳纹在破案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⑦众所周知,指纹在破案当中曾是一种有力的证据。但是,人的指纹可以通过手套来掩盖,使犯罪者在作案中不留下指纹。耳纹却不同,即使罪犯戴着尼龙面罩,通过照片也能取下罪犯的耳纹。研究人员认为,与人的胎记或指纹一样,耳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的耳纹也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左耳与右耳也不相同。
  ⑧人类学家指出,今后除了指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耳纹能像指纹一样被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随着录像监视摄像机的迅速发展,耳纹数据库的设想正日趋变得可行,为破案发挥作用,使罪犯插翅难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水的光阴,不变的鲎(hòu)

    “这花开花落一千年一切形状,我还是自己模样。”这是《好春光》中的一句歌词。一千年容颜不改,让人艳羡,而一种貌似“此物只应外星有”的奇异动物——鲎,保持容颜不改又何止是一千年了。

人类发现的最早的鲎化石记录了地球4.45亿年前的鲎的特征。那时候,原始鱼类刚刚诞生,开花植物尚未出现,霸气恐龙尚未登场,而在恐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长达6500万年的今天,鲎依然保留着其远祖的基本模样。

    鲎之所以在数亿年间不曾进化,不是因为“装备”已经足够先进,而是由于它的生存环境一直未变,竞争对手寥寥无几,进化成这样就已经可以了,无需再做什么改变。

    鲎属于节肢动物门剑尾目鲎科动物,世界上共有四种,即巨鲎、蝎鲎、美洲鲎和中华鲎。作为昔日望族的最后遗民,鲎的远古近亲,如志留纪的板足鲎早已作古,现代动物中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蜘蛛和蝎子。

    从外形来看,体长(包括尾部在内)可至60厘米的鲎像一只带尾刺的大型甲虫。其细长的三棱状尾巴让它看起来形象威武。其实,这可以自由转动的“三棱军刺”除了为其身体提供支撑、保持平衡外,主要用途是确保在腹面朝上的情况下翻身这一“高难度动作”的顺利完成。

    鲎的体表覆盖有黑褐色的外骨骼,头胸部背面为圆突的马蹄状,又称马蹄蟹。凭借这覆盖全身的硬质甲胄,鲎不仅可以承受海水的强大压力,而且可以躲过多数捕食者的攻击,在海洋中对它构成威胁的只有鲨鱼和海龟。退潮之时鲎常在沙滩上慢慢而行,但更多的时候营底栖生活,在昏暗的海洋中贴着沙质海底运动或者钻入沙床之中。五对步足保证了其能够在海水中较快速度地行进。

    贻贝、蛤蜊以及水生蠕虫等小型动物是鲎菜单上的主食,但有时也会换换口味取食海藻。鲎的头胸部第一对附肢呈螯状,具有类似小叉的功能,负责把捕获的食物送到嘴边。中间四对附肢即步足的钳状末端内侧生有长刺,负责捣烂食物并最终把美味送入嘴中。最后一对附肢也是步足,末端有几个耙状突刺,可以挖掘沙子和清理身上杂物。

    鲎虽是原始物种,却也会“玩高科技”。鲎的头胸甲侧面生有一对神奇的复眼,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鲎对光有着超强的敏感度。复眼的侧抑制现象让视觉图像的边缘对比度得以强化,并在略去次要内容的同时突显了物象的主要轮廓,保证把重要而精确的信息传入大脑。这一“绝技”让鲎能够感知到很远地方的具体状况,成为它捕食、逃命乃至寻偶的一大法宝。侧抑制现象为仿生学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应用在科技领域,电视成像、宇航摄影得以更加清晰,雷达显示也得以更加敏锐。

    “光阴慢或者不慢,鲎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从远古时代走来被称作“活化石”的鲎,还会以这种古老的样貌走向多么遥远的未来,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吧。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题。

流淌在世界屋脊的“冰河”

涂杰楠

①一条冰河从青藏高原的西部延伸到东部,绵延数千公里,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山地冰川群,以绚丽多彩的景象吸引着科学家和探险爱好者前往探索。

冰河又称冰川,是高寒地区降雪经过粒雪化,密实变质成为冰川冰,达到一定厚度并能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的自然冰体。通俗来说,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③冰川是青藏高原极其重要的固体淡水资源,我国从青藏高原发源的主要河流都有冰川融水补给。

通过近年来的调查统计,青藏高原地区共分布冰川3.9万余条,面积3.8 万余平方千米, 占全国冰川的80%以上,其中昆仑山冰川最多,有9472条,面积达 11498平方千米。

④青藏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冰川为音苏盖提冰川,分布在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紧邻喀喇昆仑山主峰乔格里峰,冰川延绵40千米以上,面积355平方千米,估算体积约117立方千米。如果将音苏盖提冰川全部换算成水,假设每人每天饮用2瓶500毫升矿泉水,该冰川所蕴含的水够全球70亿人饮用40年以上。

⑤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冰川逐年减少,初步估算冰川面积每年减少约0.3%。消失的冰川以面积较小的悬冰川为主,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川全部融化消失。喜马拉雅山地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 , 近40年来,喜马拉雅山区域冰川共减少 1029条, 面积减少 2823 平方千米,年均退缩率约 0.87%。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的金岭冰川是我国退缩最快的冰川之一,近50年退缩了约5千米,年均退缩速率达100米/年,其前缘冰湖——炯拉错在50年内扩张了约400%,成为我国面积第二大的冰碛湖。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将进一步消融乃至消失。

⑥卫星图像显示,除了消失,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主要还有退缩、分裂和扩张3种变化方式。退缩的冰川普遍发生在各种类型的冰川中,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加快,冰川面积变得比原来小,发生退缩。冰川的分裂其实是冰川退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发生在山谷冰川中,由多个支冰川组合而成的复合型冰川发生退缩,本来相连的冰川分离开来,分裂形成多条冰川。在异常气候下,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部分区域冰川发生扩张。对此发生的原因,科学家们虽然提出了小气候影响的模型,但仍未达成共识,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冰川运动也会形成冰川扩张,就是冰川跃动。冰川跃动又称冰川波动,指冰川运动速度具有缓慢与快速有规则的周期性交替的现象,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跃动期冰流速度比平静期要快几十倍甚至数百倍。

⑦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它们不仅孕育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多种物种的栖息地。我们应尽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我们的后代依然能够享受这片美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飞花令”:酒文化绽放的奇葩

①最近几年来,央视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做得风生水起。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主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人们重温了名垂千古的经典诗词,还火了紧张刺激的小游戏“飞花令”。这个游戏,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必定都很清楚。那么,这个游戏的发源究竟从何而来,就不可以不谈一谈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了。

②饮酒古已有之,共饮则需助兴。  “飞花令”里有个“令”字,就和命令相关。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期间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 “即席作歌”。后代的“飞花令”就是一种饮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可是这“飞花令”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因此这类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的最爱,就连名字也源于诗词之中:“飞花”一词就出自唐朝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出七个字。古代的“飞花令”要求极高,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并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古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饮酒受罚。【A]“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其要求已经比先人的规则简单了很多,只需出现约定的字且不重复即可。

④由此观之,“飞花令”这样的酒令实在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谓酒席间的现场“笔会”。【B]

⑤若要论正宗的玩法,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是一定含有“花”字的,并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比如,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则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依此,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  “出门俱是看花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持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罚酒。

⑥当然,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句,“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假如正好对应到自己,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假如第六人恰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饮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饮酒。如巴金的小说《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 ‘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⑦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都能感觉到,“飞花令”的确是高手之间的抗衡,挑战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飞花令”的比赛感很强。在各种“脑残”网络用语泛滥的当下,这类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的节目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选自《厦门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