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综合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说明书,完成练习

(1)、这种药物的名称是(   )
A、小儿化痰止咳糖浆 B、小儿止咳糖浆
(2)、该药的功能是
(3)、小明今年七岁,他喝这种药的用量是(   )
A、每次2~3毫升 B、每次3~5毫升 C、每次5~10毫升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课外阅读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①要是在外迷了路,你会怎么办?一定有多人会选择——“导航”。有人会问:现在已有的导航系统中,GPS已经很好用了,中国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北斗导航系统呢?因为GPS不属于中国。我们日常使用的GPS导航所用的卫星信号,主要是来自于美国空军建设的系统,它一直占领着全球定位的民用市场。如果战争中GPS服务遭到了人为的暂停或干扰,那么依赖于GPS的所有武器装备都将无法使用,后果             

②北斗还能干什么?除了用于军事,也能救人性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疫情严重的地区急需各类医用、日用物资,情况              !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机可以根据需求快速、精准投送应急物资。在湖北,在北斗卫星导航下,一架消毒防疫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以达到5000平方米。除此之外,它还能覆盖防疫车无法抵达的死角。

③你可能会问:北斗性能稳吗?相当稳!在吸取了GPS、伽利略和俄罗斯的格纳斯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北斗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            

的思路,三种轨道、三种频段,既保证了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又让北斗更加精准。现在,北斗是又稳又准又好用。

④因为具备非常强的竞争优势,目前,北斗的产品已经输出到了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各类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5亿。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全球的北斗!

现代文阅读理解。

“呼风唤雨”新技能

于鹏翔

①靠人力去影响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起初,古人为了农业生产,向天祈求降雨。在还未搞懂雨从何而来的时代,人类只能将这种梦想寄托在各种神秘的仪式当中。在周朝时有一种叫作“雩”的求雨仪式,让祭司通过跳舞来与上天沟通,期望天神能够怜悯众人,降下珍贵的雨水。这种仪式不仅限于周朝,它还衍化成各种形式流传下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凤仙郡,就赶上了当地村民向玉帝求雨的景象,最后还是孙悟空帮助他们求来了降雨。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19世纪时,人类已经知道雨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这一降雨原理。于是人类开始关注用科学技术影响天气。但无数科学家的实验,都失败了。

③直到1946年的一天,科学家朗缪尔用于实验的冰箱坏了,温度迅速上升,冰箱内开始出现水珠。情急之下,朗缪尔取了一些干冰给冰箱降温。干冰倒进去之后,冰箱的温度降低了,同时一些东西也在慢慢生成。他定睛一看,居然是一片片雪花!原来是干冰的急剧降温作用促使水蒸气凝华成小雪花,这些雪花落到地面不就是雨水吗?同年11月,朗缪尔乘坐飞机向云中播撒了大量的干冰。焦急的等待之后,云层之下降下了瓢泼大雨。从此,朗缪尔打开了人类“呼风唤雨”的成功之门。

④我国第一次实现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当时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了东北地区,吉林省率先利用飞机撒盐粉的方式实现了我国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作业。这期间,赵九章、叶鸳正等一大批科学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增雨、人工消云减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一系列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

⑤不过要注意的是,靠人力影响天气固然好,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能以牺牲环境或者危害地球生态的方式来干预天气。所以,我们既要改变自然,更要尊重自然!

课外阅读。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①在有些人印象里,故宫就是雄伟壮丽、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建筑;而在另一些人的脑海中,故宫等同于奇珍异宝,本身就是一个藏宝之所。

②这些认识都有依据,但不全面。故宫古建筑与故宫珍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长达491年中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故宫生活与执政,清宫遗存的这些文物藏品,又与古建筑、与宫廷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把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及宫廷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故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所谓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也就是说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③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④正是基于对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认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才得以形成并提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故宫学不仅把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及宫廷历史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而且还包括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历史。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宫廷典籍,都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今年2月中旬与3月初,两个故宫博物院院长互访,商谈交流合作事宜,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是两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是故宫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掘、故宫学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的极好机遇。

⑤把故宫当作文化整体看待,其实质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故宫人来说,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关系。

(原载 2009 年 3月 19 日《文汇报》,选文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